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螺旋聚合物的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1.3 螺旋聚合物的分类 | 第16-24页 |
1.3.1 静态螺旋聚合物 | 第16-18页 |
1.3.1.1 聚丙烯酸甲酯 | 第17-18页 |
1.3.1.2 聚异腈化物 | 第18页 |
1.3.2 动态螺旋聚合物 | 第18-22页 |
1.3.2.1 聚异腈酸酯 | 第18-19页 |
1.3.2.2 聚硅烷 | 第19-20页 |
1.3.2.3 聚乙炔 | 第20-21页 |
1.3.2.4 聚丙炔酰胺 | 第21-22页 |
1.3.3 折叠螺旋聚合物 | 第22-24页 |
1.4 诱导螺旋聚合物 | 第24-25页 |
1.4.1 诱导螺旋聚乙炔 | 第24页 |
1.4.2 其他类型的诱导螺旋聚合物 | 第24-25页 |
1.4.3 诱导折叠螺旋聚合物 | 第25页 |
1.5 螺旋聚合物的应用 | 第25-28页 |
1.5.1 手性识别 | 第26页 |
1.5.2 不对称催化 | 第26-27页 |
1.5.3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两亲性螺旋自组装 | 第28-30页 |
1.6.1 两亲胶束的形成机理 | 第28-29页 |
1.6.2 胶束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1.6.2.1 共聚物的组成与比例 | 第29-30页 |
1.6.2.2 溶剂 | 第30页 |
1.6.2.3 温度 | 第30页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9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2 原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1 催化剂(nbd)Rh+[η~6-C_6H_5B-(C_6H_5)_3]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 溶剂处理 | 第34页 |
2.2.3 单体处理 | 第34页 |
2.3 单体制备 | 第34-35页 |
2.3.1 BOC-L-丙氨酸-丙炔胺单体A的制备 | 第34页 |
2.3.2 PNIPAM-COOH低聚物(1b-2b)的制备 | 第34-35页 |
2.3.3 PNIPAM-COOH-丙炔胺(1B-2B)的制备 | 第35页 |
2.4 聚合物的制备 | 第35页 |
2.5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58页 |
3.1 催化剂原料制备 | 第36页 |
3.2 单体的制备 | 第36-42页 |
3.2.1 BOC-L-丙氨酸-丙炔胺单体A的制备 | 第36-38页 |
3.2.2 PNIPAM-COOH低聚物的(1b-2b)制备 | 第38-41页 |
3.2.3 PNIPAM-COOH-丙炔胺(1B-2B)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 聚合物的制备 | 第42-47页 |
3.4 聚合物的二级结构 | 第47-54页 |
3.4.1 PNIPAM-COOH分子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手性单体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3 温度的影响 | 第50-53页 |
3.4.4 甲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螺旋聚合物的自组装 | 第54-58页 |
3.5.1 胶束的圆二色谱性和温敏性 | 第55-5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