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硒化铟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及光电应用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纳米材料概述第13-19页
        1.2.1 纳米材料的介绍第13-14页
        1.2.2 纳米材料的性质第14-15页
        1.2.3 纳米材料的应用第15-16页
        1.2.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6-19页
    1.3 In_2Se_3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9-29页
        1.3.1 In_2Se_3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第19-20页
        1.3.2 In_2Se_3纳米材料的应用第20-21页
        1.3.3 In_2Se_3纳米线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4 In_2Se_3纳米片的研究现状第25-29页
    1.4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9页
        1.4.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9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表征手段第39-49页
    2.1 高温真空管式炉系统第39-40页
    2.2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0页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0-42页
    2.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42页
    2.5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第42-43页
    2.6 X 射线粉末衍射仪第43-44页
    2.7 扫描探针显微镜第44-45页
    2.8 光刻系统第45-46页
    2.9 电子束蒸发镀膜仪第46-47页
    2.10 半导体参数分析系统第47页
    2.11 氦气闭循环低温探针台第47-48页
    2.12 可调单色光源第48-49页
第三章 In_2Se_3纳米线的可控制备与表征第49-67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In_2Se_3纳米线的合成第49-51页
        3.2.1 实验原料第49-50页
        3.2.2 In_2Se_3纳米线的制备方法第50-51页
    3.3 In_2Se_3纳米线的表征第51-55页
        3.3.1 In_2Se_3纳米线的形貌和化学成分表征第51-53页
        3.3.2 In_2Se_3纳米线的晶体结构表征第53-54页
        3.3.3 In_2Se_3纳米线的光吸收特性表征第54-55页
    3.4 In_2Se_3纳米线的生长机理第55页
    3.5 In_2Se_3纳米线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数第55-62页
        3.5.1 温度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55-57页
        3.5.2 压力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57页
        3.5.3 气流量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57-58页
        3.5.4 催化剂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58-60页
        3.5.5 生长时间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60-61页
        3.5.6 基片的摆放对 In_2Se_3纳米线合成的影响第61-62页
    3.6 In_2Se_3纳米线阵列的合成第62-63页
    3.7 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第四章 基于 In_2Se_3纳米线的光探测器第67-81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In_2Se_3纳米线器件的构建第67-70页
        4.2.1 In_2Se_3纳米线的分散第67-69页
        4.2.2 单根 In_2Se_3纳米线器件的构建第69-70页
        4.2.3 In_2Se_3纳米线薄膜器件的构建第70页
    4.3 In_2Se_3纳米线器件的光电性能第70-77页
        4.3.1 单根 In_2Se_3纳米线器件的电学性能第70-71页
        4.3.2 单根 In_2Se_3纳米线器件的光响应性能第71-72页
        4.3.3 气氛对光电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4.3.4 不同波长下的光电性能第73-74页
        4.3.5 不同光强下的光电性能第74-75页
        4.3.6 不同温度下的光电性能第75-76页
        4.3.7 In_2Se_3纳米线薄膜器件的光电性能第76-77页
    4.4 小结第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第五章 In_2Se_3纳米片的制备与表征第81-95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In_2Se_3纳米片的合成第81-83页
        5.2.1 实验原料第81-82页
        5.2.2 In_2Se_3纳米片的制备方法第82-83页
    5.3 In_2Se_3纳米片的表征第83-89页
        5.3.1 In_2Se_3纳米片的形貌表征第83-84页
        5.3.2 In_2Se_3纳米片的厚度表征第84-86页
        5.3.3 In_2Se_3纳米片的化学成分分析第86-87页
        5.3.4 In_2Se_3纳米片的晶体结构分析第87-88页
        5.3.5 In_2Se_3纳米片的拉曼谱学表征第88-89页
    5.4 In_2Se_3纳米片的生长机理第89-91页
    5.5 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第六章 基于 In_2Se_3纳米片的光电器件第95-112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In_2Se_3纳米片器件的构建第95-96页
        6.2.1 In_2Se_3纳米片的分散第95-96页
        6.2.2 In_2Se_3纳米片器件的构建第96页
    6.3 In_2Se_3纳米片的光电性能第96-107页
        6.3.1 In_2Se_3纳米片的基本电学性能测试第96-98页
        6.3.2 In_2Se_3纳米片的光响应性能第98页
        6.3.3 In_2Se_3纳米片的电学各向异性第98-100页
        6.3.4 In_2Se_3纳米片的光响应各向异性第100-101页
        6.3.5 栅极电压调控的光开关效应第101-102页
        6.3.6 In_2Se_3纳米片的光栅极效应第102-103页
        6.3.7 不同温度下的 In_2Se_3纳米片的光电性能第103-106页
        6.3.8 基于 In_2Se_3纳米片的光伏器件第106-107页
    6.4 小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2-115页
    7.1 总结第112-113页
    7.2 展望第113-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5-116页
    论文第115页
    专利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二维晶体的富勒烯超分子液晶的设计、合成和表征
下一篇:桥联双芳氧基稀土金属胍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