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 | 第15-3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双重维度 | 第15-17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及其思想形态研究 | 第17-19页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 | 第19-23页 |
4. “中西马”会通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 第23-2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思想自我 | 第24-32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中国立场” | 第24-25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哲学思维 | 第25-28页 |
3. 文化自觉的视域 | 第28-3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蕴 | 第32-4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品格 | 第32-36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 | 第32-34页 |
2. 中国知识人的实践智慧 | 第34-36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 | 第36-45页 |
1.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统 | 第37-42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连续性 | 第42-45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格义” | 第45-63页 |
(一)“传统”到“反传统”的张力 | 第45-50页 |
1.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 | 第45-47页 |
2. “全盘西化”的激进思潮 | 第47-49页 |
3. 文化观念的省思 | 第49-50页 |
(二)中国人对唯物史观的接引 | 第50-56页 |
1. 从变易—进化观到唯物史观 | 第50-53页 |
2. 决定论与意志论的张力 | 第53-56页 |
(三)辩证法唯物论的中国化阐释 | 第56-63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 | 第56-59页 |
2. 辩证唯物论中国化的实践诉求 | 第59-61页 |
3.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第61-63页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会通” | 第63-83页 |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学活用 | 第63-70页 |
1. 辩证法的中国化 | 第63-67页 |
2. 知行统一的“实践” | 第67-70页 |
(二)毛泽东哲学的中国风格 | 第70-76页 |
1. 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70-73页 |
2. 毛泽东哲学所彰显的中国式思维 | 第73-76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转换 | 第76-83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革命范式 | 第76-79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观念变革 | 第79-81页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和谐范式 | 第81-83页 |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返本开新 | 第83-9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认同 | 第83-92页 |
1. 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 | 第83-86页 |
2. 传统文化观的转变 | 第86-88页 |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第88-9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长点 | 第92-99页 |
1. “和而不同”的会通观 | 第92-94页 |
2. “中西马”会通的问题基础 | 第94-96页 |
3. 精神家园的价值重构与信仰觉解 | 第96-99页 |
结语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后记 | 第108-10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