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1 前言 | 第12-20页 |
| ·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内生真菌研究史及现状 | 第12页 |
| ·内生真菌的分布、定殖及生物多样性 | 第12-13页 |
| ·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 第13-14页 |
|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4页 |
| ·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 第14页 |
| ·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 | 第14页 |
| ·内生真菌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 ·兰科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内生真菌种群研究 | 第16-17页 |
| ·内生真菌种类及分类 | 第16-17页 |
|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分类的鉴定方法 | 第17页 |
| ·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作用及活性和功能菌株筛选研究 | 第17-19页 |
| ·促进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 | 第18页 |
| ·直接提供兰科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 | 第18页 |
| ·促进兰科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 第18页 |
| ·产生兰科植物生长所需维生素和激素类物质 | 第18-19页 |
| ·抑制病原菌对兰科植物的侵染 | 第19页 |
| ·美花兰概况 | 第19-20页 |
| ·美花兰概况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 2 美花兰内生真菌分离 | 第20-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海南五指山美花兰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样品采集 | 第20-21页 |
| ·美花兰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1页 |
| ·菌种保藏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分离根消毒时间选择 | 第21-23页 |
| ·根段内生真菌分离情况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4页 |
| ·菌根消毒时间选择 | 第23页 |
| ·根段内生真菌分离情况 | 第23-24页 |
| 3 美花兰内生真菌形态学分析 | 第24-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形态学描述 | 第25-28页 |
| ·美花兰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28-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菌体培养 | 第30页 |
| ·内生真菌种类多样性与专一性 | 第30-31页 |
| 4 美花兰内生真菌ITS序列分析 | 第31-41页 |
| ·材料 | 第31-32页 |
| ·菌株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引物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5页 |
| ·内生真菌的培养及DNA提取 | 第32-34页 |
| ·菌丝体的收集 | 第32页 |
| ·培养基表面覆膜培养 | 第32页 |
| ·振荡培养 | 第32页 |
| ·美花兰内生真菌的DNA提取 | 第32-3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 ·PCR扩增 | 第34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34页 |
| ·PCR扩增反应 | 第34页 |
| ·PCR扩增反应检测 | 第34页 |
| ·内生真菌菌株ITS序列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美花兰内生真菌基因组DNA检测 | 第35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 ·内生真菌rDNA ITS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 | 第36页 |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6-40页 |
| ·序列登录号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5 美花兰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第41-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材料 | 第41-42页 |
|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 ·培养基 | 第41-42页 |
| ·方法 | 第42页 |
| ·菌种活化 | 第42页 |
| ·接种方法 | 第42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5-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不同C源对菌株培养的影响 | 第51页 |
| ·不同N源对菌株培养的影响 | 第51页 |
| ·温度 | 第51页 |
| 6 内生真菌与文心兰组培苗的共培养 | 第51-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材料 | 第51-52页 |
| ·培养基 | 第52页 |
| ·接种菌株 | 第52页 |
| ·组培苗 | 第52页 |
| ·方法 | 第52-53页 |
| ·菌种准备 | 第52-53页 |
| ·接种与观察 | 第53页 |
| ·物量计算及数据处理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 ·共生情况 | 第53页 |
| ·真菌处理对成活文心兰组培苗生物量影响 | 第53-56页 |
| ·讨论 | 第56-57页 |
| 7 结论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图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