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供求角度的区域旅游规划研究--以大南宁旅游圈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表目录 | 第9-10页 |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 ·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13-17页 |
| ·旅游供求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17-22页 |
| ·旅游规划与旅游供求关系研究进展及成果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23页 |
| ·市场调查法 | 第23页 |
|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相结合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25-31页 |
| ·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 ·区域旅游规划 | 第25页 |
| ·旅游供给 | 第25-26页 |
| ·旅游需求 | 第26-27页 |
|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7-29页 |
| ·供求非均衡理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旅游供求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 第31-41页 |
| ·旅游供求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1-36页 |
| ·旅游供给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1-34页 |
| ·旅游需求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 ·旅游供求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41页 |
| ·旅游供求系统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 第36-37页 |
| ·旅游供求系统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 | 第37-41页 |
| 第四章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供求系统评价 | 第41-54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1-43页 |
| ·区位现状 | 第41-42页 |
| ·旅游资源现状 | 第42页 |
| ·经济现状 | 第42-43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供求系统评价 | 第43-54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供给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48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需求系统评价 | 第48-52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市场供求系统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规划对策研究 | 第54-65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供求现状 | 第54-58页 |
| ·人文旅游资源需求旺盛,但供给开发不足 | 第54页 |
| ·品牌旅游产品需求迫切,但供给极度缺失 | 第54-55页 |
| ·高品质旅游需求增强,但供给质量一般 | 第55-56页 |
| ·旅游需求时空不平衡,但供给相对稳定 | 第56页 |
| ·旅游需求多样化趋显,但供给结构相对单一 | 第56-57页 |
| ·旅游需求个性化突显,但供给特色不足 | 第57-58页 |
| ·大南宁旅游圈旅游规划对策 | 第58-65页 |
| ·进一步强化区域旅游规划的地域性,加深供给内涵 | 第58-59页 |
| ·加强区域旅游规划的竞争功能,提升供给品牌竞争力 | 第59-60页 |
| ·注重区域旅游规划的动态调整,提高供给质量 | 第60-61页 |
| ·增强区域旅游规划的弹性思维,增加有效供给 | 第61-62页 |
| ·完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优化供给结构 | 第62-63页 |
| ·注重区域旅游规划创意设计,突出供给特色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 ·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提出大南宁旅游圈的旅游供求系统 | 第65页 |
| ·构建旅游供求系统评价模型 | 第65-66页 |
| ·提出区域旅游规划优化对策 | 第6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66页 |
| ·旅游供求系统模型的联合构建 | 第66页 |
| ·旅游供求评价角度的双向性 | 第66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6-6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第66-67页 |
| ·旅游供求关系的进一步细化研究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