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课题的研究价值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相关表述界定及理论阐述 | 第13-16页 |
| ·相关表述的界定 | 第13-14页 |
| ·边缘化理论 | 第14-16页 |
| ·案例选取的原则 | 第16-18页 |
| ·代表性 | 第16-17页 |
| ·指导性 | 第17-18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2章 黄姚古镇旅游开发过程 | 第19-28页 |
| ·黄姚古镇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 ·古镇自然环境 | 第19页 |
| ·古镇人口与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 ·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的实施与机制 | 第20-25页 |
| ·初始开发者——广西昭平县黄姚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第20-22页 |
| ·继任开发者——广西昭平黄姚古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 第22-25页 |
| ·古镇居民与旅游开发公司间的抗争 | 第25-28页 |
| ·“土地保卫战” | 第25页 |
| ·“谢绝入内” | 第25-26页 |
| ·公开或半公开参与旅游经营活动 | 第26-27页 |
| ·成立民间社团 | 第27-28页 |
| 第3章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的表现特征及消极影响 | 第28-41页 |
|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的表现特征 | 第28-33页 |
| ·古镇旅游开发决策权的“边缘化” | 第28-30页 |
| ·古镇旅游收益分配的“边缘化” | 第30-31页 |
| ·分布地域的“边缘化” | 第31-32页 |
| ·旅游就业的“边缘化” | 第32-33页 |
|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的消极影响 | 第33-41页 |
| ·对古镇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 | 第33-36页 |
| ·对古镇社会方面的消极影响 | 第36-39页 |
| ·对古镇旅游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 | 第39-41页 |
| 第4章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成因 | 第41-50页 |
|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的内因分析 | 第41-46页 |
| ·古镇旅游开发中对“外来”资本和管理的严重依赖 | 第41-42页 |
| ·缺乏强有力的古镇社区利益代表 | 第42-43页 |
| ·古镇社区居民自身普遍存在着参与旅游发展的障碍 | 第43-46页 |
| ·黄姚古镇居民“边缘化”的外因分析 | 第46-50页 |
| ·我国旅游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 | 第46-47页 |
| ·“土地征收”加剧了古镇居民的“边缘化” | 第47-48页 |
| ·地方政府在古镇旅游开发中角色定位不当 | 第48-50页 |
| 第5章 构建旅游和谐发展策略——古镇居民走出“边缘化” | 第50-59页 |
| ·构建黄姚古镇旅游和谐发展策略的原则 | 第50-52页 |
| ·利益兼顾原则 | 第50-51页 |
| ·合作多赢原则 | 第51页 |
| ·“乡村性”原则 | 第51-52页 |
| ·促进古镇发展原则 | 第52页 |
| ·旅游和谐发展策略的构建内容 | 第52-55页 |
| ·政府在古镇旅游开发中角色的重新定位 | 第52-53页 |
| ·构建“本地化”的古镇旅游产业链 | 第53页 |
| ·构建“合作共生”的古镇旅游经营模式 | 第53-54页 |
| ·完善古镇旅游开发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 第54-55页 |
| ·构建古镇旅游和谐发展策略的制度保障 | 第55-59页 |
| ·完善古镇土地征用制度 | 第55页 |
| ·健全古镇失地农民的培训和安置机制 | 第55-56页 |
| ·完善古镇旅游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协调及保障机制 | 第56-57页 |
| ·建立和完善古镇旅游投诉处理机制 | 第57-59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一 | 第64-65页 |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 附录三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