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

基于形态性状的中国李属樱亚属系统分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前言第10-19页
    1.1 李属樱亚属分类研究历史第10-13页
    1.2 樱属植物实验分类学研究第13-17页
        1.2.1 宏观形态分类研究第13-14页
        1.2.2 微形态分类研究第14页
        1.2.3 孢粉学微形态观察第14-15页
        1.2.4 细胞分类学研究第15页
        1.2.5 分子系统学及亲缘关系研究第15-17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2.1 樱亚属分类范围的数量分类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2.1.1 材料第19页
        2.1.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2.2 樱亚属属下分类的数量分类学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2.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2.3 Prunus conradinae及其相似种花形态分析的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2.3.1 材料第22-23页
        2.3.2 方法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3.1 樱亚属分类范围的形态聚类分析第24-25页
    3.2 樱亚属及其近缘植物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25-28页
    3.3 樱亚属亚属下分类的形态聚类分析第28-29页
    3.4 樱亚属41种植物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29-32页
    3.5 Prunus conradinae等6个种的花形态性状分析第32-34页
4 讨论与结论第34-56页
    4.1 樱亚属植物的分类范围第34-36页
    4.2 部分种的分类学讨论第36-42页
        4.2.1 Prunus maackii、P. laxiflora和P. fruticosa的归属第36-37页
        4.2.2 Prunus variabilis、P. rehderiana、P. clarofolia的分类学讨论第37-38页
        4.2.3 Prunus conradinae、P. glabra、P. pusilliflora、P. henryi 4 个种的分类学讨论第38-39页
        4.2.4 Prunus yunnanensis与P. duclouxii 2 个种的分类学讨论第39页
        4.2.5 Prunus pleiocerasus、P. conadenia、P. szechuanica 3 个种的分类学讨论第39-40页
        4.2.6 Prunus hainanensis、P. campanulata、P. cerasoides 3 个种的分类学讨论第40-41页
        4.2.7 Prunus caudata、P. trichostoma、P. setulosa、P. stipulacea 4 个种的分类学讨论第41-42页
    4.3 樱亚属亚属下等级的讨论第42-43页
    4.4 我国樱亚属植物的分布第43-50页
    4.5 樱亚属分类系统第50-52页
    4.6 樱亚属分种检索表第52-54页
    4.7 结论第54-56页
致谢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附录1 种的处理与分布第60-78页
附录2 樱亚属及期近缘植物形态性状凭证标本第78-92页
附录3 65种樱亚属与近缘植物35种形态性状数据矩阵第92-95页
附录4 41种樱亚属38种形态性状数据矩阵第95-98页
附录5 Prunus conradinae等6种樱亚属植物16种花形态性状数据矩阵第98-100页
附录6 图版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母国特定优势下中国ODI区位选择研究
下一篇:制度环境、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一个长历史时段的商人社会资本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