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北部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2.1 地层背景概况 | 第14-17页 |
2.1.1 前三叠系 | 第14页 |
2.1.2 中生界三叠系 | 第14-15页 |
2.1.3 中生界侏罗系 | 第15-16页 |
2.1.4 中生界白垩系 | 第16-17页 |
2.1.5 新生界 | 第17页 |
2.2 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2.3 沉积演化史及构造发展史 | 第18-20页 |
2.3.1 沉积演化史 | 第18-19页 |
2.3.2 构造发展史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0-26页 |
3.1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3.1.1 位置及交通 | 第20-21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3.1.3 水系 | 第21页 |
3.1.4 气候 | 第21页 |
3.2 地层特征 | 第21-23页 |
3.3 构造特征 | 第23-26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油气地质特征 | 第26-52页 |
4.1 旬邑探区含油气层系的划分与对比 | 第26-33页 |
4.1.1 延长群含油气层系的岩石特征 | 第26-27页 |
4.1.2 主要油层组的岩—电特征 | 第27-32页 |
4.1.3 油层组划分与对比 | 第32-33页 |
4.2 旬邑探区含油气层系的沉积特征 | 第33-37页 |
4.2.1 沉积相划分依据 | 第33-36页 |
4.2.2 沉积相划分 | 第36-37页 |
4.3 旬邑探区油气储层特征 | 第37-46页 |
4.3.1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第37-40页 |
4.3.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0-44页 |
4.3.3 储层综合评价 | 第44-46页 |
4.4 旬邑探区油藏特征 | 第46-52页 |
4.4.1 油藏类型 | 第46-48页 |
4.4.2 油藏特征 | 第48-49页 |
4.4.3 成藏动力学分析 | 第49-50页 |
4.4.4 油气成藏模式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油气资源潜力 | 第52-59页 |
5.1 研究区主要油气储层 | 第52-54页 |
5.2 资源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5.2.1 容积法 | 第54页 |
5.2.2 物质平衡法 | 第54页 |
5.2.3 类比法 | 第54-55页 |
5.2.4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5页 |
5.3 刻度区的选择 | 第55-56页 |
5.4 油气资源量估算 | 第56-59页 |
5.4.1 刻度区油气资源量 | 第56-57页 |
5.4.2 类比法估算结果 | 第57-58页 |
5.4.3 应用方法评价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