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GFNs的发现及应用 | 第11-12页 |
1.1.2 GFNs的环境曝露途径 | 第12页 |
1.2 GFNs及其他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第12-16页 |
1.2.1 碳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第12-14页 |
1.2.2 金属及氧化物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第14-15页 |
1.2.3 量子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 第15-16页 |
1.3 GFNs潜在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QCM-D在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4.1 QCM-D的系统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 第17-21页 |
1.5 混凝工艺去除水中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2.1 rGO储备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2 HA和FA储备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3 离子强度储备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4 HEPEs缓冲液及PLL储备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3 沉积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4 r GO对铜绿微囊藻影响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4.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方法 | 第27页 |
2.4.2 rGO的稀释 | 第27页 |
2.4.3 对数期铜绿微囊藻的准备 | 第27页 |
2.4.4 对铜绿微囊藻影响实验步骤 | 第27-29页 |
2.5 混凝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5.1 水样的配制 | 第29页 |
2.5.2 混凝剂的配制 | 第29页 |
2.5.3 混凝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第3章 rGO在HA表面的沉积特性 | 第30-4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r GO的表征分析 | 第30-34页 |
3.2.1 rGO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3.2.2 rGO的XPS表征分析 | 第31-32页 |
3.2.3 rGO的DLS表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5 rGO的Zeta电位检测分析 | 第33-34页 |
3.3 离子强度对rGO在HA表面沉积特性的影响 | 第34-45页 |
3.3.1 对表面沉积总量的影响 | 第34-39页 |
3.3.2 对表面沉积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3 对|ΔD/Δf|值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rGO在FA表面的沉积特性 | 第47-56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离子强度对rGO在FA表面沉积特性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rGO在FA表面沉积的动态变化曲线 | 第47-49页 |
4.2.2 rGO在PLL表面沉积的动态变化曲线 | 第49-51页 |
4.3 rGO表面沉积行为的综合比较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水中rGO对藻的影响及混凝去除初探 | 第56-67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rGO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56-60页 |
5.2.1 rGO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情况 | 第56-57页 |
5.2.2 rGO对铜绿微囊藻的遮光效应 | 第57-58页 |
5.2.3 rGO对铜绿微囊藻的接触损伤 | 第58-60页 |
5.2.4 rGO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60页 |
5.3 PAC对rGO的混凝去除 | 第60-66页 |
5.3.1 PAC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61-63页 |
5.3.2 HA对rGO混凝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