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12-15页 |
1.2.1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的研究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1.3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组合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概述 | 第15-17页 |
1.3.1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组合技术的原理 | 第15页 |
1.3.2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4 催化臭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概述 | 第17-19页 |
1.4.1 催化臭氧化的机理 | 第17-18页 |
1.4.2 催化臭氧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实验用水水质 | 第21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21-23页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复合水解酸化-CASS-混凝沉淀组合工艺的启动及运行 | 第23-24页 |
2.2.2 催化臭氧化试验 | 第24-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9页 |
2.3.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2 其他测试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污水厂现状调研及强化除污方案的提出 | 第29-4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污水厂现状调研 | 第29-38页 |
3.2.1 污水厂工艺背景 | 第29-30页 |
3.2.2 污水厂进水组成 | 第30-32页 |
3.2.3 污水厂进水水质常规分析 | 第32-34页 |
3.2.4 污水厂A进水与B化工集团排水中各污染物浓度关系 | 第34-35页 |
3.2.5 污水厂进水水质有机成分分析 | 第35-38页 |
3.3 污水厂运行现状及强化除污染方案的提出 | 第38-41页 |
3.3.1 污水厂运行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3.3.2 污水厂强化除污染方案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水解酸化-CASS-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的效能研究 | 第43-6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水解酸化反应器停留时间对进出水水质变化的影响 | 第43-46页 |
4.2.1 停留时间对进出水有机物变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停留时间对进出水SCOD/TCOD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停留时间对进出水BOD5/COD变化的影响 | 第46页 |
4.3 CASS反应器强化除污染研究 | 第46-59页 |
4.3.1 运行周期及阶段时间分配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4.3.2 内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4.3.3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55-59页 |
4.4 水解酸化-CASS-混凝沉淀系统在最优条件下的运行效果 | 第59-64页 |
4.4.1 运行参数 | 第59页 |
4.4.2 COD的沿程变化及去除情况 | 第59-61页 |
4.4.3 氨氮的沿程变化及去除情况 | 第61-62页 |
4.4.4 总氮的沿程变化及去除情况 | 第62-63页 |
4.4.5 总磷的沿程变化及去除情况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深度处理化工与园区污水生化出水的效能研究 | 第65-76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臭氧氧化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生化出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5-69页 |
5.2.1 污水p H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3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 催化臭氧化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 | 第69-70页 |
5.4 催化臭氧化处理化工园区污水生化出水的机理初步探讨 | 第70-71页 |
5.5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1-72页 |
5.6 催化臭氧化对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分析 | 第72-7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