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3 简要的评价 | 第13-14页 |
1.3 本项研究的视角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及创新 | 第15-16页 |
1.4.1 逻辑结构 | 第15页 |
1.4.2 创新意图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理论阐释 | 第16-24页 |
2.1 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的理论要义 | 第16-18页 |
2.1.1 理论来源 | 第16-17页 |
2.1.2 结构模型 | 第17-18页 |
2.2 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的驱动力量 | 第18-21页 |
2.2.1 外部驱动力 | 第19-20页 |
2.2.2 内部驱动力 | 第20-21页 |
2.3 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的内在链接 | 第21-24页 |
2.3.1 科技人才吸引促进科技人才培育 | 第22页 |
2.3.2 科技人才培育反哺科技人才吸引 | 第22-23页 |
2.3.3 科技人才吸引与培育共同助推高新园区发展 | 第23-24页 |
第3章 南京江宁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状况审视 | 第24-32页 |
3.1 南京江宁高新园区的历史演展 | 第24-26页 |
3.2 南京江宁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现实状况 | 第26-29页 |
3.2.1 科技人才引进状况 | 第26-27页 |
3.2.2 科技人才培育状况 | 第27-29页 |
3.3 南京江宁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效应评价 | 第29-32页 |
3.3.1 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的绩效分析 | 第29-30页 |
3.3.2 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4章 改进和加强南京江宁高新园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螺旋耦合的策略思考 | 第32-40页 |
4.1 调适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第32-34页 |
4.1.1 加强政策执行的反馈调控 | 第32-33页 |
4.1.2 注重科技人才资源与职业岗位的匹配 | 第33-34页 |
4.1.3 多方合力推动科技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 第34页 |
4.2 促进人才动态流动,实现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协调互补 | 第34-36页 |
4.2.1 充分考虑科技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 | 第35页 |
4.2.2 协力推进科技人才引育间的动态流动 | 第35-36页 |
4.3 着力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提高人才利用率 | 第36-37页 |
4.3.1 营造科技人才引育良好氛围 | 第36-37页 |
4.3.2 抓好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建设 | 第37页 |
4.4 强化科研转化利用,推动园区产业发展 | 第37-40页 |
4.4.1 由重研发转向研发与利用协同 | 第37-38页 |
4.4.2 多部门协调破解科技转化难题 | 第38页 |
4.4.3 倾力打造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