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捆绑折扣行为之概述 | 第15-21页 |
2.1 捆绑折扣行为之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捆绑折扣行为的经济学界定 | 第15页 |
2.1.2 捆绑折扣行为的法学界定 | 第15-16页 |
2.2 捆绑折扣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6-17页 |
2.2.1 捆绑折扣行为与搭售行为、捆绑销售行为 | 第16页 |
2.2.2 捆绑折扣行为与忠实折扣行为 | 第16-17页 |
2.2.3 捆绑折扣行为与赠品行为 | 第17页 |
2.3 捆绑折扣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7-19页 |
2.3.1 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产品 | 第17-18页 |
2.3.2 对购买者没有强迫性的要求 | 第18页 |
2.3.3 捆绑者利用了其市场支配地位 | 第18-19页 |
2.3.4 捆绑件的销售量是巨大的 | 第19页 |
2.4 捆绑折扣行为的性质分析 | 第19-21页 |
2.4.1 捆绑折扣行为与价格歧视 | 第19-20页 |
2.4.2 捆绑折扣行为与排他性交易 | 第20页 |
2.4.3 捆绑折扣行为与掠夺性定价 | 第20-21页 |
2.4.4 捆绑折扣行为的属性——“第七类”行为 | 第21页 |
第3章 捆绑折扣行为对竞争的影响 | 第21-26页 |
3.1 捆绑折扣行为的经济效率分析 | 第21-23页 |
3.1.1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 第21-22页 |
3.1.2 增加购买者福利和社会总福利 | 第22-23页 |
3.2 捆绑折扣行为的弊害分析 | 第23-25页 |
3.2.1 弊害产生的前提条件 | 第23页 |
3.2.2 捆绑折扣行为对竞争的不利影响 | 第23-25页 |
3.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欧美捆绑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 第26-34页 |
4.1 美国对捆绑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模式 | 第26-31页 |
4.1.1 美国对捆绑折扣行为的成文法规定 | 第26-27页 |
4.1.2 捆绑折扣行为认定原则的转向:本身违法原则到合理原则 | 第27-28页 |
4.1.3 美国对捆绑折扣行为的认定方法 | 第28-30页 |
4.1.4 抗辩理由和安全港 | 第30-31页 |
4.2 欧盟对捆绑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模式 | 第31-33页 |
4.2.1 欧盟对捆绑折扣行为的成文法规定 | 第31-32页 |
4.2.2 欧盟对捆绑折扣行为的认定方法 | 第32页 |
4.2.3 欧盟对捆绑折扣行为的认定原则 | 第32页 |
4.2.4 抗辩理由和安全港 | 第32-33页 |
4.3 分析与启示 | 第33-34页 |
第5章 捆绑折扣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的完善 | 第34-43页 |
5.1 捆绑折扣行为问题在我国的现状 | 第34-36页 |
5.1.1 捆绑折扣行为问题在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34页 |
5.1.2 捆绑折扣行为问题在我国的法律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5.2 明确捆绑折扣行为违法的构成要件 | 第36-38页 |
5.2.1 实施者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 | 第36-37页 |
5.2.2 捆绑折扣行为产生了反竞争的效果 | 第37页 |
5.2.3 不存在合理的抗辩事由 | 第37-38页 |
5.3 确定捆绑折扣行为的认定原则:合理原则 | 第38-40页 |
5.3.1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的选择 | 第38-39页 |
5.3.2 合理原则 | 第39-40页 |
5.4 确立捆绑折扣行为的认定方法 | 第40页 |
5.4.1 参考对象的选择 | 第40页 |
5.4.2 认定方法的确立 | 第40页 |
5.5 设立捆绑折扣行为的法律责任体系 | 第40-42页 |
5.5.1 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41页 |
5.5.2 行政责任制度的完善 | 第41页 |
5.5.3 刑事责任制度的设立 | 第41-42页 |
5.6 规定捆绑折扣行为的抗辩事由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