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次失真的图像模糊度评价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图像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图像质量评价 | 第21-31页 |
2.1 主观图像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2.2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 | 第22-27页 |
2.3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算法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2.4 实验图像库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图像模糊度评价 | 第31-39页 |
3.1 图像模糊成因和类别 | 第31-34页 |
3.1.1 模糊成因 | 第31-32页 |
3.1.2 模糊类别 | 第32-34页 |
3.2 常见的模糊度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3 常见模糊评价方法的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二次失真的图像模糊度评价方法 | 第39-45页 |
4.1 算法思想 | 第39-41页 |
4.2 算法流程 | 第41-42页 |
4.3 算法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改进的基于二次失真的图像模糊度评价方法 | 第45-63页 |
5.1 人类视觉系统 | 第45-48页 |
5.1.1 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特性 | 第45-46页 |
5.1.2 人类视觉系统的心理特性 | 第46-47页 |
5.1.3 人类视觉系统的扩展特性 | 第47-48页 |
5.2 改进的基于二次失真的模糊度评价算法 | 第48-53页 |
5.2.1 改进算法理论 | 第48页 |
5.2.2 改进算法流程 | 第48页 |
5.2.3 改进算法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5.3 扩展的基于二次失真的模糊度评价算法 | 第53-62页 |
5.3.1 算法思想 | 第53-54页 |
5.3.2 算法流程 | 第54-55页 |
5.3.3 算法衍生 | 第55页 |
5.3.4 算法的实验结果 | 第55-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