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特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产生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代价的主要特征 | 第23-24页 |
四、当代学者对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继承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道德代价的表现、成因及其辩证性 | 第27-44页 |
一、道德代价的界定 | 第27-30页 |
二、道德代价的表现 | 第30-35页 |
三、道德代价成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 内在原因:个体性因素与群体性因素 | 第35-38页 |
(二) 外在原因: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文化、生存环境的变化 | 第38-39页 |
四、辩证看待社会发展的道德代价问题 | 第39-44页 |
(一) 道德代价的合理性 | 第40-41页 |
(二) 道德代价的背理性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抑制道德代价的合理途径 | 第44-54页 |
一、从内在角度抑制道德代价产生的合理途径 | 第44-48页 |
(一) 抑制个人因素的道德代价 | 第45-47页 |
(二) 抑制群体因素的道德代价 | 第47-48页 |
二、从外在角度抑制道德代价的合理途径 | 第48-54页 |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抑制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道德代价 | 第48-50页 |
(二)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抑制价值观混乱引起的道德代价 | 第50-52页 |
(三) 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地位,抑制居住载体变化引起的道德代价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