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意义 | 第17-27页 |
1.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 | 第17-19页 |
1.1.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 | 第17-18页 |
1.1.2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征 | 第18-19页 |
1.2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 第19-23页 |
1.2.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 第19-20页 |
1.2.2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 第20-23页 |
1.3 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1.3.1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 | 第23-24页 |
1.3.2 安全教育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 | 第24页 |
1.3.3 安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1.4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5-27页 |
1.4.1 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 | 第25-26页 |
1.4.2 思想政治教育为安全教育提供了平台支撑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7-37页 |
2.1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措施 | 第27-29页 |
2.1.1 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 | 第27-28页 |
2.1.2 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 第28-29页 |
2.1.3 将安全教育寓于安全管理之中 | 第29页 |
2.2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成效 | 第29-31页 |
2.2.1 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 第29-30页 |
2.2.2 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感 | 第30页 |
2.2.3 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 第30-31页 |
2.3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2.3.1 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 第31页 |
2.3.2 安全教育方法不新颖 | 第31-32页 |
2.3.3 缺乏过硬的师资队伍 | 第32页 |
2.4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7页 |
2.4.1 高校安全教育的忽视 | 第32-33页 |
2.4.2 社会环境的诱导 | 第33-34页 |
2.4.3 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 | 第34-35页 |
2.4.4 大学生自身特质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 第37-44页 |
3.1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主阵地建设 | 第37-39页 |
3.1.1 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 第37-38页 |
3.1.2 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3.1.3 创新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 第39页 |
3.2 发挥社会安全教育功能 | 第39-41页 |
3.2.1 优化社会环境 | 第39-40页 |
3.2.2 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 第40-41页 |
3.3 重视家庭的安全教育功能 | 第41-42页 |
3.3.1 提高父母对子女安全的关注度 | 第41页 |
3.3.2 实现家校合作机制 | 第41-42页 |
3.4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安全素养 | 第42-44页 |
3.4.1 正确认识安全教育的意义 | 第42-43页 |
3.4.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的保障 | 第44-48页 |
4.1 健全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4.1.1 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4.1.2 落实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 第45页 |
4.2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 第45-46页 |
4.2.1 加强安全设施基础建设 | 第45-46页 |
4.2.2 提高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 第46页 |
4.3 引入安全教育评估 | 第46-48页 |
4.3.1 评估内容要客观具体 | 第46-47页 |
4.3.2 评估方式要多样严格 | 第47页 |
4.3.3 评估结果的整改落实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附表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