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简介 | 第17-22页 |
1.1.1 HEV病原学特征 | 第17-19页 |
1.1.2 戊型肝炎的流行状况及HEV污染来源 | 第19-22页 |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概述 | 第22-26页 |
1.2.1 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 第23-24页 |
1.2.2 食源性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24页 |
1.2.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程序 | 第24-26页 |
1.3 乳酸菌作为粘膜重组疫苗递呈载体的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 创新点 | 第29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9-31页 |
第2章 戊肝病毒分子检测阳性质控品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第31-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1 载体与细胞株 | 第33页 |
2.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3-3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1 HEV假病毒前载体质粒pET-28b/MS2的构建 | 第34-35页 |
2.2.2 HEV假病毒载体pET-28b/MS2/HEV的构建 | 第35-37页 |
2.2.3 HEV假病毒pET-28b/MS2/HEV的制备 | 第37页 |
2.2.4 HEV假病毒pET-28b/MS2/HEV颗粒的电镜检验 | 第37页 |
2.2.5 HEV假病毒pET-28b/MS2/HEV颗粒特性鉴定 | 第37-3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2.3.1 HEV假病毒载体pET-28b/MS2/HEV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2.3.2 制备的HEV假病毒粒子提取后的电镜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2.3.3 HEV假病毒颗粒的RT-PCR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2.3.4 HEV假病毒颗粒的核糖核酸酶(RNase A)抗性检测结果 | 第41页 |
2.3.5 HEV假病毒颗粒对温度的敏感性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2.4 讨论 | 第42-43页 |
2.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贝类中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 第44-5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样品 | 第45页 |
3.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5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3.2.1 贝类中HEV的不同富集方法的效率比较 | 第46-48页 |
3.2.2 nRT-PCR方法建立与分析 | 第48-49页 |
3.2.3 RT-LAMP方法建立与分析 | 第49-5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3.3.1 贝类中戊肝病毒的富集效率比较结果 | 第51-52页 |
3.3.2 nRT-PCR特异性试验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3.3.3 nRT-PCR与qRT-PCR灵敏性对比试验结果 | 第53页 |
3.3.4 RT-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性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3.3.5 RT-LAMP方法与qRT-PCR方法复合试验结果 | 第54页 |
3.3.6 RT-LAMP方法检测应用评价结果 | 第54-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3.4.1 贝类富集方法的效果分析 | 第55-56页 |
3.4.2 贝类中HEV分子检测方法的分析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贝类中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状况调查 | 第58-6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1.1 贝类样品采集 | 第60-6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2.1 贝类样品处理方法 | 第61页 |
4.2.2 贝类中HEV富集方法 | 第61页 |
4.2.3 贝类中HEV检测方法 | 第61页 |
4.2.4 HEV基因型鉴定与分子遗传进化分析 | 第61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4.3.1 不同地区贝类中戊肝病检出阳性率统计结果 | 第62页 |
4.3.2 不同地区的贝类中HEV污染情况 | 第62-63页 |
4.3.3 不同季节贝类中HEV污染情况 | 第63页 |
4.3.4 贝类中HEV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4.3.5 贝类中HEV基因分型与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贝类中戊肝病毒的定量风险评估 | 第68-90页 |
5.1 风险评估资料来源 | 第69-70页 |
5.1.1 贝类样品资料 | 第69页 |
5.1.2 贝类摄入量统计资料 | 第69-70页 |
5.1.3 人口资料 | 第70页 |
5.2 风险评估方法 | 第70-71页 |
5.2.1 危险识别 | 第70-71页 |
5.2.2 危害特征描述 | 第71页 |
5.2.3 暴露评估 | 第71页 |
5.2.4 风险特征描述 | 第71页 |
5.3 评估结果 | 第71-86页 |
5.3.1 危害识别 | 第71-75页 |
5.3.2 危害描述 | 第75-77页 |
5.3.3 暴露评估 | 第77-83页 |
5.3.4 风险描述 | 第83-86页 |
5.4 风险管理 | 第86-87页 |
5.4.1 污染源控制 | 第86页 |
5.4.2 贝类产品的控制 | 第86页 |
5.4.3 切断HEV传播途径 | 第86-87页 |
5.4.4 具体风险管理措施 | 第87页 |
5.5 贝类中HEVs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87-88页 |
5.5.1 风险评估的确定性 | 第87页 |
5.5.2 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 第87-88页 |
5.6 讨论 | 第88页 |
5.7 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乳酸菌展示系统的构建与免疫学评价 | 第90-105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91-93页 |
6.1.1 载体、菌株及实验动物 | 第91-92页 |
6.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92-93页 |
6.1.3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3-97页 |
6.2.1 重组表达载体pNZ8419-inaQN-ORF2的构建 | 第93-94页 |
6.2.2 目的蛋白表达SDS-PAGE与Western-blot鉴定 | 第94页 |
6.2.3 目的蛋白乳酸菌表面展示的IFA鉴定 | 第94-95页 |
6.2.4 重组乳酸菌的定量制备与小鼠口服免疫 | 第95页 |
6.2.5 小鼠粘膜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A、IgG的ELISA分析 | 第95-96页 |
6.2.6 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CCK-8检测分析 | 第96页 |
6.2.7 小鼠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ELISA分析 | 第96-97页 |
6.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7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97-101页 |
6.3.1 重组表达载体pNZ8419-inaQ-N-ORF2构建鉴定结果 | 第97页 |
6.3.2 目的蛋白表达SDS-PAGE分析与Western-blot鉴定结果 | 第97-98页 |
6.3.3 目的蛋白乳酸菌表面展示的IFA鉴定结果 | 第98-99页 |
6.3.4 小鼠粘膜特异性抗体IgA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99-100页 |
6.3.5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100页 |
6.3.6 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CCK-8检测结果 | 第100-101页 |
6.3.7 小鼠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101页 |
6.4 讨论 | 第101-104页 |
6.5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附录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