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内热源型溶液再生过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字符表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基于溶液除湿/再生的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现状第13-14页
        1.2.2 除湿/再生溶液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溶液除湿/再生装置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5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实验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一种冷凝热分段利用的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构建及热力特性分析第20-37页
    2.1 一种冷凝热分段利用的热湿独立处理空调系统构建第20-23页
        2.1.1 系统工作原理第20页
        2.1.2 系统工作模式第20-23页
        2.1.3 系统创新点第23页
    2.2 夏季工况下系统热力特性分析第23-30页
        2.2.1 夏季工况系统的参数选择第23-25页
        2.2.2 夏季工况系统的评价指标第25-26页
        2.2.3 夏季工况系统的性能分析第26-29页
        2.2.4 夏季工况系统热力热性分析总结第29-30页
    2.3 冬季工况下系统热力热性分析第30-36页
        2.3.1 冬季工况系统的参数选择第30-31页
        2.3.2 冬季工况系统的评价指标第31-32页
        2.3.3 冬季工况系统的性能分析第32-35页
        2.3.4 冬季工况系统的热力特性分析结论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数学模型第37-46页
    3.1 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原理第37页
    3.2 溶液除湿再生的数学模型第37-38页
    3.3 传质单元数-刘易斯数(NTU-Le)模型第38-39页
    3.4 基于传质单元数-刘易斯数(NTU-Le)方法的数值模拟第39-43页
    3.5 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第43-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溶液除湿/再生实验测试平台设计第46-55页
    4.1 实验平台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第46-52页
        4.1.1 内热源溶液再生器设计第47-49页
        4.1.2 主要设备的选型第49-51页
        4.1.3 溶液再生实验平台设计第51-52页
    4.2 实验方案设计第52-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溶液再生过程特性实验研究第55-76页
    5.1 溶液再生过程实验平台热平衡分析第55-56页
    5.2 溶液再生过程的性能评价指标第56-57页
        5.2.1 溶液再生过程的再生量及传质系数第56页
        5.2.2 溶液再生过程的再生热效率第56-57页
    5.3 空气、溶液及内热源状态参数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57-64页
        5.3.1 进口溶液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5.3.2 进口溶液流量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59-60页
        5.3.3 进口空气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60-61页
        5.3.4 进口空气流量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61-63页
        5.3.5 内热源工质进口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5.4 内热型与绝热型再生器的对比实验研究第64-71页
        5.4.1 溶液温度对内热型与绝热型的再生性能影响第65-66页
        5.4.2 溶液流量对内热型与绝热型的再生性能影响第66-68页
        5.4.3 空气温度对内热型与绝热型的再生性能影响第68-69页
        5.4.4 空气流量对内热型与绝热型的再生性能影响第69-71页
    5.5 冷凝潜热与冷凝显热配比变化对再生实验的影响第71-74页
        5.5.1 冷凝潜热与显热配比(调节溶液温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第72-73页
        5.5.2 冷凝潜热与显热配比(调节溶液流量)对再生过程的影响第73-74页
    5.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9页
    6.1 研究总结第76-7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7页
    6.3 研究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智能个性化推荐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