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休闲时代来临,国民休闲成为刚性需求 | 第11页 |
1.1.2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更新助力城市发展 | 第11页 |
1.1.3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面临较多挑战需要加强服务建设 | 第11页 |
1.1.4 提升服务质量是应对旅游发展新趋势的迫切需要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 | 第16-28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1.1 城市各类旅游空间研究 | 第16-18页 |
2.1.2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 | 第18-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城市更新理论 | 第22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旅游系统理论 | 第24页 |
2.3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第24-28页 |
2.3.1 城市公共空间 | 第24-25页 |
2.3.2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 | 第25-26页 |
2.3.3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 | 第26-28页 |
第3章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发展演变 | 第28-42页 |
3.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更新机制 | 第28-31页 |
3.1.1 城市是公共空间的内在基底 | 第29页 |
3.1.2 市场需求是公共空间游憩化的内在需求 | 第29-30页 |
3.1.3 城市更新是空间游憩化的外部动力 | 第30-31页 |
3.1.4 游憩开发是空间优化的重要路径 | 第31页 |
3.1.5 旅游吸引物重构是游憩化的必然结果 | 第31页 |
3.2 游憩公共空间解构 | 第31-37页 |
3.2.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的基本单元 | 第32-35页 |
3.2.2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 第35-37页 |
3.3 游憩公共空间特性 | 第37-42页 |
3.3.1 空间游憩化 | 第37-38页 |
3.3.2 产业集聚化 | 第38-40页 |
3.3.3 服务品牌化 | 第40-42页 |
第4章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 | 第42-59页 |
4.1 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4.2 指标确定 | 第43-53页 |
4.2.1 服务质量初始指标设计 | 第43-45页 |
4.2.2 指标的初步筛选与问卷设计 | 第45-47页 |
4.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7页 |
4.2.4 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 | 第47-51页 |
4.2.5 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框架 | 第51-53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9页 |
4.3.1 构建评价因素集 | 第53-55页 |
4.3.2 构建评语集 | 第55页 |
4.3.3 构建权重向量 | 第55-57页 |
4.3.4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 第57页 |
4.3.5 多指标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第5章 徐家汇源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测评 | 第59-81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59-61页 |
5.2 质量评价 | 第61-69页 |
5.2.1 确定指标权并构造评价矩阵 | 第61-62页 |
5.2.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69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69-81页 |
5.3.1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5.3.2 服务期望与感知评价的分析 | 第74-78页 |
5.3.3 服务质量优化建议与对策 | 第78-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8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A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88-90页 |
附录B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第90-94页 |
附录C 徐家汇源游憩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 第94-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