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结合地域气候的创作思路和探索 | 第11-12页 |
1.1.2 建筑形体设计需回归本原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4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1.3.3 小结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27页 |
第2章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设计分析 | 第27-35页 |
2.1 气候与北方寒冷地区 | 第27-29页 |
2.1.1 气候与建筑气候分区 | 第27-28页 |
2.1.2 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 | 第28-29页 |
2.2 影响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主要气候要素 | 第29-31页 |
2.2.1 风环境要素分析 | 第29-30页 |
2.2.2 光环境要素分析 | 第30页 |
2.2.3 热环境要素分析 | 第30-31页 |
2.2.4 其他环境要素分析 | 第31页 |
2.3 基于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的形体被动式设计分析 | 第31-35页 |
2.3.1 北方寒冷地区被动式设计的内涵 | 第31-32页 |
2.3.2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形体被动式设计内容 | 第32-35页 |
第3章 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形体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 第35-41页 |
3.1 传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借鉴 | 第35-38页 |
3.1.1 北京四合院 | 第35-36页 |
3.1.2 陕北窑洞 | 第36页 |
3.1.3 辽南民居 | 第36-37页 |
3.1.4 关中合院 | 第37页 |
3.1.5 宁夏合院 | 第37页 |
3.1.6 新疆民居 | 第37-38页 |
3.2 北方寒冷地区建筑形体的气候适应性特征 | 第38-41页 |
3.2.1 布局紧凑集中 | 第38页 |
3.2.2 形体规则 | 第38-39页 |
3.2.3 空间封闭 | 第39页 |
3.2.4 体量厚重 | 第39-40页 |
3.2.5 朝向明确 | 第40页 |
3.2.6 院落宽敞 | 第40-41页 |
第4章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适风性形体设计方法 | 第41-61页 |
4.1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适风性地域分析 | 第41-42页 |
4.1.1 防风的地域性分析 | 第41页 |
4.1.2 自然通风的地域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 防风设计 | 第42-47页 |
4.2.1 形体组织与体型设计 | 第42-44页 |
4.2.2 迎风面外凸 | 第44-45页 |
4.2.3 建筑边角圆润化 | 第45页 |
4.2.4 入口防风构件 | 第45-47页 |
4.3 自然通风设计 | 第47-59页 |
4.3.1 形体组织与体型设计 | 第47-48页 |
4.3.2 倾斜屋顶 | 第48-50页 |
4.3.3 高耸形体空间利用 | 第50-53页 |
4.3.4 墙体开口 | 第53-56页 |
4.3.5 通风口导风构件 | 第56-59页 |
4.4 案例—天津市解放南路文体中心 | 第59-61页 |
4.4.1 项目简介和天津市气候分析 | 第59页 |
4.4.2 适风性形体设计方法 | 第59-61页 |
第5章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适光性形体设计方法 | 第61-73页 |
5.1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适光性地域分析 | 第61页 |
5.1.1 自然采光的地域性分析 | 第61页 |
5.1.2 遮阳的地域性分析 | 第61页 |
5.2 自然采光设计 | 第61-66页 |
5.2.1 形体组织与体型设计 | 第61-62页 |
5.2.2 侧界面采光 | 第62-64页 |
5.2.3 顶界面采光 | 第64-66页 |
5.3 遮阳设计 | 第66-70页 |
5.3.1 形体自遮阳 | 第66-67页 |
5.3.2 出挑形体与洞口遮阳 | 第67-68页 |
5.3.3 采光口遮阳构件 | 第68-70页 |
5.4 案例—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 | 第70-73页 |
5.4.1 项目简介和北京市气候分析 | 第70-71页 |
5.4.2 适光性形体设计方法 | 第71-73页 |
第6章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利于温度调适的形体设计方法 | 第73-83页 |
6.1 北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利于温度调适的地域分析 | 第73页 |
6.1.1 集热和保温的地域性分析 | 第73页 |
6.1.2 隔热和降温的地域性分析 | 第73页 |
6.2 集热和保温设计 | 第73-77页 |
6.2.1 利于集热的形体组织 | 第73-74页 |
6.2.2 利于保温的体型设计 | 第74-75页 |
6.2.3 退台式 | 第75-76页 |
6.2.4 植入中庭 | 第76-77页 |
6.2.5 沉降式 | 第77页 |
6.3 兼顾隔热和降温设计 | 第77-79页 |
6.3.1 架空通风屋顶 | 第77-78页 |
6.3.2 西侧遮阳片墙 | 第78-79页 |
6.4 案例—山东交通学院的两个图书馆 | 第79-83页 |
6.4.1 项目简介和济南市气候分析 | 第79-80页 |
6.4.2 利于温度调适的形体设计方法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图片附录 | 第85-90页 |
表格附录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