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中和范畴的词汇之源 | 第15-23页 |
第一节“中”字溯源与词义演变 | 第15-18页 |
第二节“和”字溯源与词义演变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从词的结构看中和范畴的形成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朱熹的中和哲学美学范畴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与道共生的超越之美 | 第23-27页 |
一、美的本体源自于道 | 第23-25页 |
二、中和:道之体用 | 第25页 |
三、中和:极致和谐的美的本体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万物育化,和实生物的生命之美 | 第27-32页 |
一、生命运动的过程之美 | 第28-29页 |
二、品物流形的内容之美 | 第29-31页 |
三、柔顺守中的形式之美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文学艺术之美的应有之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中和观念 | 第34-45页 |
第一节 道德修养与审美修养的统一 | 第34-41页 |
一、止于至善的德性之美 | 第36-37页 |
二、仁义礼智的内外兼修 | 第37-39页 |
三、时中的涵养:居敬、至诚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主客相通的审美原则和标准 | 第41-43页 |
一、主体审美心境与客体审美意境的统一 | 第41-42页 |
二、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的统一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审美标准的时代变化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朱熹诗学理论中的中和范畴 | 第45-54页 |
第一节 作为诗学范畴之中和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伦理学前提 | 第45-47页 |
一、中和:从哲学范畴到美学、伦理学,乃至诗学的历史发展关系 | 第45-47页 |
二、伦理范畴对诗学范畴的影响 | 第47页 |
第二节 中和诗学范畴的基本内涵 | 第47-54页 |
一、诗歌特定风格论 | 第48-50页 |
二、诗学原则与标准 | 第50-54页 |
第五章 对朱熹中和诗学范畴的评价 | 第54-59页 |
第一节 朱熹中和范畴理论体系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 第54-56页 |
一、朱熹对前人中和诗学范畴的继承与创新 | 第54-55页 |
二、文艺批评标准的自我矛盾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朱熹中和诗学范畴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从朱熹的诗文创作看他的中和观念的有限性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