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ASD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1.2 ASD儿童面孔识别的领域差异 | 第13-15页 |
1.3 ASD儿童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 | 第15-16页 |
1.4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1.5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第2章 ASD儿童面孔识别的感知特点 | 第20-32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2.1 被试 | 第20-21页 |
2.2.2 仪器 | 第21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3.1 筛选工具 | 第21页 |
2.2.3.2 刺激图片 | 第21-22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2.2.5 实验程序 | 第23-24页 |
2.2.6 分析指标 | 第24页 |
2.3 结果 | 第24-29页 |
2.3.1 两组儿童识别目标刺激的整体情况 | 第24-26页 |
2.3.2 两组儿童对目标刺激的觉察与关注情况 | 第26-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2.4.1 ASD儿童对目标刺激的感知 | 第29-30页 |
2.4.2 ASD儿童对面孔与非面孔目标刺激的感知 | 第30-32页 |
第3章 ASD儿童面孔识别的记忆特点 | 第32-4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3.2.1 被试 | 第32页 |
3.2.2 仪器 | 第32-33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4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3.2.5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3.2.6 分析指标 | 第34-35页 |
3.3 结果 | 第35-43页 |
3.3.1 两组儿童识别目标刺激的整体情况 | 第35-38页 |
3.3.2 两组儿童识别目标刺激的正确率 | 第38-39页 |
3.3.3 两组儿童对目标刺激的觉察与关注情况 | 第39-43页 |
3.4 讨论 | 第43-46页 |
3.4.1 ASD儿童对目标刺激的记忆 | 第43-44页 |
3.4.2 ASD儿童对面孔与非面孔的记忆 | 第44页 |
3.4.3 不同记忆负荷对ASD儿童面孔识别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4章 记忆训练提高ASD儿童面孔识别能力的效果 | 第46-5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4.2.1 被试 | 第46页 |
4.2.2 仪器 | 第46-47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4.2.6 分析指标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55页 |
4.3.1 经过训练后ASD儿童后识别组合图片的整体情况 | 第48-50页 |
4.3.2 经过训练后ASD儿童识别目标刺激的正确率 | 第50页 |
4.3.3 经过训练后ASD儿童对目标刺激的觉察与关注情况 | 第50-54页 |
4.3.4 经过训练后ASD儿童对眼睛区域识别的相关时间与注视点情况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8页 |
4.4.1 记忆训练对ASD儿童面孔识别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2 记忆训练的不同程度对ASD儿童面孔识别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5章 总讨论 | 第58-62页 |
5.1 ASD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加工特定性 | 第58页 |
5.2 ASD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领域特异性 | 第58-59页 |
5.3 本研究对ASD个体诊治的启示 | 第59-62页 |
第6章 总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附录 1: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 | 第72-74页 |
附录 2:儿童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部分条目举例) | 第74-75页 |
附录 3: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部分条目举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