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结构性视角与个案研究法 | 第11-12页 |
二、写作框架 | 第12页 |
第四节 论文的不足 | 第12页 |
第二章 清末士绅参与资政院活动的背景 | 第12-20页 |
第一节 清末政治变迁:从官制改革到成立资政院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清末社会变迁:上层士绅与清廷的合作 | 第14-17页 |
一、士绅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士绅在清末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清末立宪派士绅背景的个案分析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京城立宪派士绅的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资政院成立与选举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资政院建章立制的历程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关于资政院角色的争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资政院议员的选举:钦选议员与民选议员 | 第22-23页 |
第四节 资政院议员的组织因素:立宪团体的成立 | 第23-25页 |
第五节 资政院议员的国际因素:留日背景的议员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资政院政治参与的展开 | 第26-35页 |
第一节 资政院内部的合作:速开国会案 | 第26-28页 |
一、资政院内的跨界别共识 | 第26-27页 |
二、速开国会案始末 | 第27-28页 |
三、关于速开国会案中议员立场的评价 | 第28页 |
第二节 资政院内部的分歧及政党的成立 | 第28-31页 |
一、新刑律案中的矛盾分歧 | 第28-29页 |
二、党派团体的形成 | 第29页 |
三、组建政党 | 第29-30页 |
四、赦免国事犯暨开放党禁案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资政院与政府的矛盾:剪发易服案与弹劾军机案 | 第31-35页 |
一、资政院与政府的改革共识:剪辫易服案 | 第31-32页 |
二、资政院与政府矛盾的根源 | 第32页 |
三、弹劾军机案 | 第32-34页 |
五、调和资政院与政府冲突的失败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资政院政治参与的失败 | 第35-3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7-43页 |
第一节 社会因素:资政院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国际因素:资政院的留学群体与国际互动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国家因素:旧政权的瓦解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