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一、白先勇小说传统诗学趣味形成溯源 | 第10-18页 |
| (一)个人身世的沧桑感 | 第10-13页 |
| (二)艺术教育背景 | 第13-15页 |
|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主动回归 | 第15-18页 |
| 二、感伤情怀——白先勇小说对传统诗学“原型”母题的继承 | 第18-26页 |
| (一)悲天悯人的命运之思 | 第19-21页 |
| (二)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 第21-23页 |
| (三)浓郁而伤感的乡愁 | 第23-26页 |
| 三、敏锐的时间感——白先勇小说与中国古典诗学的追忆传统 | 第26-31页 |
| (一)时间透视的诗性思维 | 第26-28页 |
| (二)为逝去的美造像 | 第28-31页 |
| 四、诗意的叙事——白先勇小说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手法的熔铸 | 第31-41页 |
| (一)意象营造 | 第31-36页 |
| (二)意境营造 | 第36-38页 |
| (三)节奏感鲜明的诗词语言特点 | 第38-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