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4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0.5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0.5.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0.5.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规模测算 | 第16-26页 |
1.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 | 第16-17页 |
1.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动因 | 第17-20页 |
1.3 影子银行规模测算 | 第20-26页 |
1.3.1 委托贷款 | 第20-21页 |
1.3.2 信托贷款 | 第21-22页 |
1.3.3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 第22页 |
1.3.4 小额贷款 | 第22-23页 |
1.3.5 银行理财产品 | 第23页 |
1.3.6 影子银行总规模 | 第23-26页 |
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 第26-39页 |
2.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2.1.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26-28页 |
2.1.2 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2.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8-39页 |
2.2.1 变量的选择 | 第29页 |
2.2.2 计量方法 | 第29-31页 |
2.2.3 平稳性检验 | 第31页 |
2.2.4 协整检验 | 第31-33页 |
2.2.5 VAR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2.2.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35-37页 |
2.2.7 实证结论分析 | 第37-39页 |
3 政策建议 | 第39-42页 |
3.1 积极发挥影子银行体系的正面效应 | 第39-40页 |
3.1.1 推进影子银行体系和中小企业对接渠道的建设 | 第39页 |
3.1.2 鼓励影子银行体系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 | 第39-40页 |
3.1.3 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 第40页 |
3.2 严格控制影子银行体系的负面影响 | 第40-42页 |
3.2.1 完善影子银行机构内部机制 | 第40-41页 |
3.2.2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 第41页 |
3.2.3 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