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0-3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7-3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7-29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33-52页 |
2.1 知识资本含义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33-37页 |
2.1.1 知识资本含义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2.1.2 知识资本含义的研究评述 | 第35-37页 |
2.2 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37-41页 |
2.2.1 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2.2.2 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现状评述 | 第40-41页 |
2.3 知识资本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41-46页 |
2.3.1 国外知识资本评估方法研究评述 | 第41-44页 |
2.3.2 国内知识资本评估方法研究述评 | 第44-46页 |
2.4 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研究评述 | 第46-49页 |
2.4.1 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46-49页 |
2.4.2 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研究评述 | 第49页 |
2.5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 第49-51页 |
2.5.1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 第49-50页 |
2.5.2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知识资本的形成分析 | 第52-85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52-54页 |
3.1.1 信息 | 第52-53页 |
3.1.2 知识 | 第53-54页 |
3.1.3 资本 | 第54页 |
3.2 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基础和条件 | 第54-63页 |
3.2.1 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基础 | 第55-59页 |
3.2.2 知识转化为资本的环境条件 | 第59-62页 |
3.2.3 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和措施 | 第62-63页 |
3.3 知识资本的内容和特点 | 第63-73页 |
3.3.1 知识资本的含义 | 第63-65页 |
3.3.2 知识资本的内容构成 | 第65-71页 |
3.3.3 知识资本的特点 | 第71-73页 |
3.4 知识资本的价值构成 | 第73-83页 |
3.4.1 知识资本价值的多样性分析 | 第73-75页 |
3.4.2 个人知识资本的价值构成 | 第75-79页 |
3.4.3 企业组织知识资本的价值构成 | 第79-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机理 | 第85-119页 |
4.1 企业资本种类界定 | 第85-86页 |
4.2 知识资本化的理论基础 | 第86-89页 |
4.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第86-87页 |
4.2.2 要素贡献分配理论 | 第87-89页 |
4.3 企业剩余与知识资本化的内涵分析 | 第89-94页 |
4.3.1 企业剩余的含义及分享形式 | 第89-91页 |
4.3.2 知识资本化的内涵分析 | 第91-94页 |
4.4 知识资本产权分析 | 第94-98页 |
4.4.1 产权理论概述 | 第94-95页 |
4.4.2 知识资本产权的含义及特点 | 第95-97页 |
4.4.3 知识资本产权的形式 | 第97-98页 |
4.5 知识资本化的程序步骤 | 第98-109页 |
4.5.1 知识资本化目标确定 | 第100-101页 |
4.5.2 知识资本化的约束条件判断 | 第101-102页 |
4.5.3 知识资本化对象范围的确定 | 第102-104页 |
4.5.4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分析 | 第104-105页 |
4.5.5 企业剩余分成率的确定 | 第105-108页 |
4.5.6 知识资本化的实施途径 | 第108-109页 |
4.6 知识资本化模型分析 | 第109-118页 |
4.6.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109-111页 |
4.6.2 模型构建 | 第111-116页 |
4.6.3 模型含义 | 第116-11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方法与模型 | 第119-141页 |
5.1 知识资本所有者的特点 | 第119-123页 |
5.1.1 个人知识资本所有者的类型及特点 | 第120-122页 |
5.1.2 企业组织知识资本所有者的类型及特点 | 第122-123页 |
5.2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 第123-126页 |
5.2.1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的影响因素 | 第123-124页 |
5.2.2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的原则 | 第124-126页 |
5.3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的指标选择 | 第126-129页 |
5.3.1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指标选取时应考虑的因素 | 第126-127页 |
5.3.2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时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27-129页 |
5.4 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模型 | 第129-140页 |
5.4.1 成本系数α 和投入成本C 的计算 | 第129-130页 |
5.4.2 贡献率β 和贡献权重λ 的计算方法 | 第130-132页 |
5.4.3 发挥系数η 的计算 | 第132-136页 |
5.4.4 预期收益R_t 和收益期t的确定 | 第136-137页 |
5.4.5 折现率i 的计算 | 第137-138页 |
5.4.6 作用系数ρ的计算方法 | 第138-14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知识资本化模式分析 | 第141-179页 |
6.1 关于知识资本化模式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141-144页 |
6.1.1 知识资本化的时间 | 第141-142页 |
6.1.2 对知识资本化模式的目标要求 | 第142-143页 |
6.1.3 影响资本化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143-144页 |
6.2 基于利润分享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44-147页 |
6.2.1 利润指标和期限的选择 | 第145页 |
6.2.2 利润分享额度的确定 | 第145-147页 |
6.3 基于股票或股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47-155页 |
6.3.1 基于虚拟股份利润分享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48-149页 |
6.3.2 无偿取得股票或股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49-151页 |
6.3.3 有偿取得股票或股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51-155页 |
6.4 基于认股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55-162页 |
6.4.1 基于股票期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55-159页 |
6.4.2 基于股份期权的知识资本化模式 | 第159-161页 |
6.4.3 股票期权或股份期权的价值 | 第161-162页 |
6.5 不同类型企业知识资本化模式选择 | 第162-174页 |
6.5.1 实施知识资本化的原则 | 第162-163页 |
6.5.2 我国目前知识资本化的现状及特点 | 第163-167页 |
6.5.3 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对知识资本化模式的选择 | 第167-174页 |
6.6 企业组织的科研成果资本化模式 | 第174-177页 |
6.6.1 企业组织的科研成果资本化基本运作模式 | 第174-175页 |
6.6.2 先转让后出资的运作模式 | 第175-176页 |
6.6.3 先技术服务再作价出资的运作模式 | 第176-17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七章 知识资本化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第179-191页 |
7.1 知识资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79-185页 |
7.1.1 人的观念问题 | 第179-180页 |
7.1.2 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 第180-182页 |
7.1.3 微观环境方面的问题 | 第182-183页 |
7.1.4 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 | 第183-185页 |
7.2 知识资本化实现的对策 | 第185-189页 |
7.2.1 思想观念的改变 | 第185页 |
7.2.2 完善市场环境 | 第185-186页 |
7.2.3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补充 | 第186-187页 |
7.2.4 微观环境的改善 | 第187-18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91-197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91-194页 |
8.2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194-196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4-216页 |
摘要 | 第216-220页 |
Abstract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