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4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缘起 | 第13-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一)国外的研究 | 第17-30页 |
(二)国内的研究 | 第30-32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32-33页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34-3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二)资料收集 | 第3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35-36页 |
六、概念界定 | 第36-41页 |
(一)区域 | 第37页 |
(二)社会教育 | 第37页 |
(三)社区教育 | 第37-39页 |
(四)区域教育 | 第39页 |
(五)本研究基于学社关系视角对“区域教育”概念的界定 | 第39-41页 |
第一章 日本区域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41-62页 |
一、终身学习理念中的区域教育观 | 第41-46页 |
(一)终身学习理念产生的背景 | 第42-43页 |
(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 第43-44页 |
(三)终身学习理念与区域教育 | 第44-45页 |
(四)日本终身学习理念中的“区域”维度 | 第45-46页 |
二、学习社会中的区域教育观 | 第46-51页 |
(一)学历社会的兴起与弊端 | 第46-48页 |
(二)学习社会的建设 | 第48页 |
(三)学习社会的时代要求与区域教育 | 第48-50页 |
(四)日本学习社会理论中的“社区和社会”维度 | 第50-51页 |
三、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区域教育观 | 第51-56页 |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日本的兴起 | 第51-53页 |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与日本教育改革 | 第53-54页 |
(三)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日本原有教育体系的批判 | 第54-55页 |
(四)日本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中的“市场”维度 | 第55-56页 |
四、社会资本理论中的区域教育观 | 第56-62页 |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56-57页 |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 | 第57-59页 |
(三)社会资本理论与区域教育实践 | 第59-60页 |
(四)日本区域教育实践中社会资本力量的驱动 | 第60-62页 |
第二章 日本区域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62-102页 |
一、第一次教育改革时期社会教育发展中的区域教育特质 | 第62-64页 |
二、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区域教育 | 第64-78页 |
(一)战后初期政治体制剧变中的区域教育 | 第64-72页 |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下的区域教育 | 第72-78页 |
三、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的区域教育 | 第78-102页 |
(一)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区域教育 | 第79-85页 |
(二)生存能力理念指导下的区域教育 | 第85-102页 |
第三章 当代日本区域教育的理论体系 | 第102-126页 |
一、日本关于学社关系的一般性论说 | 第102-106页 |
(一)社区与教育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二)不同思想论争中的社区 | 第104-106页 |
二、对学校中心主义的批判 | 第106-110页 |
(一)政府报告中对学校中心主义的批判 | 第106-109页 |
(二)学校中心主义的危害 | 第109-110页 |
(三)对学校应有状态的分析 | 第110页 |
三、对提升区域教育力的提倡 | 第110-114页 |
(一)政府报告中对提升家庭和区域教育力的提倡 | 第111-113页 |
(二)提升区域教育力的作用 | 第113-114页 |
(三)对社区应有状态的分析 | 第114页 |
四、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 第114-119页 |
(一)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发展脉络 | 第114-116页 |
(二)不同立场中的学校与社区关系 | 第116-117页 |
(三)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 第117-119页 |
五、日本学社合作与学社融合论 | 第119-126页 |
(一)学社合作与学社融合论的历史演进 | 第120-121页 |
(二)学社合作与学社融合论的内涵 | 第121-123页 |
(三)学社合作与学社融合的基本类型 | 第123-125页 |
(四)学社合作与学社融合的意义 | 第125-126页 |
第四章 区域教育实践的开放学校模式 | 第126-153页 |
一、开放学校的历史沿革 | 第126-132页 |
(一)学校开放期 | 第126-130页 |
(二)开放学校期 | 第130-132页 |
二、开放学校的背景 | 第132-136页 |
(一)义务教育制度改革 | 第132-135页 |
(二)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制度改革 | 第135页 |
(三)地方分权制改革 | 第135-136页 |
三、开放学校的实施 | 第136-148页 |
(一)学校评议员的职责 | 第136-138页 |
(二)学校评议员的遴选 | 第138-140页 |
(三)教育体系中的学校评议员 | 第140-142页 |
(四)地方教育委员会与学校评议员 | 第142-148页 |
四、开放学校的案例分析——以神奈川县川崎市区域教育会议为例 | 第148-153页 |
(一)川崎市概况 | 第148-149页 |
(二)区域教育会议概况 | 第149-150页 |
(三)区域教育会议的组织构成 | 第150页 |
(四)区域教育会议的活动开展 | 第150-151页 |
(五)对区域教育会议的评价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区域教育实践的社区学校模式 | 第153-181页 |
一、社区学校的历史沿革 | 第153-160页 |
(一)社区学校的草创期 | 第153-156页 |
(二)新生活运动与生活学校 | 第156-157页 |
(三)建设新型学校概念的萌生 | 第157-158页 |
(四)社区学校的基本设想 | 第158-159页 |
(五)社区学校的设置 | 第159-160页 |
二、社区学校的指导思想 | 第160-163页 |
(一)市场原理 | 第161-162页 |
(二)区域资源的灵活利用 | 第162-163页 |
三、社区学校的实施 | 第163-172页 |
(一)社区学校的发展现状 | 第163-167页 |
(二)学校运营协议会的实施 | 第167-172页 |
四、对社区学校的评价 | 第172-175页 |
(一)社区学校取得的成果 | 第172-173页 |
(二)社区学校存在的问题 | 第173-175页 |
五、社区学校的案例分析——以东京都三鹰市小中一贯制社区学校为例 | 第175-181页 |
(一)三鹰市概况 | 第175页 |
(二)三鹰市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 第175-177页 |
(三)小中一贯制社区学校的发展概况 | 第177-178页 |
(四)小中一贯制社区学校取得的成果 | 第178-179页 |
(五)小中一贯制社区学校存在的问题 | 第179-181页 |
结语 | 第181-187页 |
一、“区域教育”:日本构建新型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 | 第181-184页 |
(一)区域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改革 | 第181-183页 |
(二)日本区域教育思想与整体教育环境改善 | 第183-184页 |
二、共生:日本创建教育社区的精神内核 | 第184-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0页 |
后记 | 第200-20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