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秀体溞属的形态与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秀体溞的形态学研究概况 | 第8-9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8页 |
·秀体溞的形态分类研究 | 第8-9页 |
·秀体溞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态鉴定的主要依据 | 第9页 |
·秀体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9-13页 |
·分子系统学原理 | 第9-10页 |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方法 | 第10-11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1-12页 |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第12-13页 |
·分子系统学在秀体溞中的应用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形态学 | 第14-2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4-16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6页 |
·形态测量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0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7-20页 |
·聚类分析 | 第20页 |
·小结 | 第20-23页 |
3 分子标记 | 第23-39页 |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 | 第23-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核糖体DNA ITS2区 | 第31-37页 |
·实验试剂和材料(同上一章表3)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4页 |
·秀体溞形态学讨论 | 第39页 |
·基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对秀体溞的讨论 | 第39-44页 |
·种群内分歧度的讨论 | 第39-40页 |
·同一形态种在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布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