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四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五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同课异构”的相关理论阐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同课异构”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广义的“同课异构” | 第17-18页 |
二、狭义的“同课异构” | 第18页 |
第二节“同课异构”的分类 | 第18-22页 |
一、按参与主体划分 | 第19页 |
二、按呈现方式划分 | 第19-21页 |
三、按活动流程划分 | 第21-22页 |
第三节“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2页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2-23页 |
三、终身教育与教师教育理论 | 第23页 |
四、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实施的意义 | 第25-33页 |
第一节 促进新课改理念落实 | 第25-26页 |
一、注重学生差异,落实新课改学生观 | 第25页 |
二、注重实践反思,落实新课改教师观 | 第25-26页 |
三、注重教材解读,落实新课改教材观 | 第26页 |
第二节 促进学生发展 | 第26-28页 |
一、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直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27页 |
二、注重教师个性教学,间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28-30页 |
一、“异曲同工”,养成教师教学风格 | 第28-29页 |
二、自主与合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第29页 |
三、对比与交流,拓宽教师专业视野 | 第29-30页 |
四、“教研相长”,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 第30页 |
第四节 促进学校发展 | 第30-33页 |
一、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 | 第30-31页 |
二、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 第31-32页 |
三、增加学校办学特色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实施的过程和原则 | 第33-40页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实施的基本过程 | 第33-36页 |
一、准备阶段 | 第33-34页 |
二、实施阶段 | 第34-35页 |
三、反思阶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实施的原则 | 第36-40页 |
一、尊重个体差异性原则 | 第36-37页 |
二、教学实效性原则 | 第37页 |
三、“教研相长”原则 | 第37-38页 |
四、同伴互助原则 | 第38-39页 |
五、生活化教学原则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实施的策略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有序地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 | 第40-43页 |
一、确定活动目的,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自觉努力 | 第40-41页 |
二、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的载体 | 第41-42页 |
三、加强专家引领,有效进行指导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有效地参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 | 第43-51页 |
一、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 第43-44页 |
二、树立团队意识,加强交流互助 | 第44-45页 |
三、合理设计教学,以“同”为基础,多方面“异构” | 第45-51页 |
第三节 全面地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 | 第51-55页 |
一、对课堂教学评价时,突出比较性评价 | 第51-53页 |
二、对参与教师评价时,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 | 第53页 |
三、对活动评价时,加强活动效果评价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