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前言 | 第11-22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 | 第12-14页 |
1.2.1.1 种质资源的收集 | 第12页 |
1.2.1.2 种质资源的保存 | 第12页 |
1.2.1.3 种质资源的评价 | 第12-14页 |
1.2.2 枳资源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2.1 枳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分类 | 第14-15页 |
1.2.2.2 枳资源的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1.2.2.3 枳资源的收集及评价 | 第16-17页 |
1.2.3 杂交群体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2.3.1 高密度柑橘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9页 |
1.2.3.2 杂交群体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9页 |
2.1.1 枳资源 | 第22-28页 |
2.1.2 红橘与枳的杂交群体 | 第28-29页 |
2.2 主要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2.3.1 枳资源的收集、保存 | 第29-30页 |
2.3.2 枳资源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3.3 SSR分子标记 | 第31-32页 |
2.3.4 枳杂交群体生物学性状观察与记录 | 第32-33页 |
2.3.5 枳杂交群体果实外观性状 | 第33页 |
2.3.6 枳杂交群体单果种子数、种子胚数、种子千粒重和种子发芽率 | 第33页 |
2.3.7 枳杂交群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测定 | 第33页 |
2.3.8 枳杂交群体果实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及HPLC分析 | 第33-35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3.1 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42页 |
3.1.1 引物筛选与SSR扩增 | 第35页 |
3.1.2 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 | 第35-36页 |
3.1.3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36-37页 |
3.1.4 枳资源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37-38页 |
3.1.5 分子方差分析(AMOVA) | 第38页 |
3.1.6 UPGMA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3.1.7 枳资源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1.8 枳资源的PCoA分析 | 第41-42页 |
3.2 枳杂交群体不同物候期的生物学形状观察与记录 | 第42-44页 |
3.2.1 落叶期 | 第42-43页 |
3.2.2 萌芽期 | 第43-44页 |
3.2.3 盛花期 | 第44页 |
3.2.4 果实成熟期 | 第44页 |
3.3 枳杂交群体果实的外观性状分析 | 第44-53页 |
3.3.1 果实重量 | 第44-45页 |
3.3.2 果实纵横径 | 第45页 |
3.3.3 单果种子数和种子胚数 | 第45-46页 |
3.3.4 种子千粒重和种子发芽率 | 第46-51页 |
3.3.5 果实颜色 | 第51-53页 |
3.4 枳杂交群体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TSS)的测定 | 第53-56页 |
3.4.1 果实的可滴定酸 | 第53页 |
3.4.2 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 | 第53-56页 |
3.5 枳杂交群体果实类胡萝卜素的HPLC分析 | 第56-59页 |
4.讨论 | 第59-64页 |
4.1 枳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59页 |
4.2 枳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59-60页 |
4.3 优良砧木资源的初步鉴定方法 | 第60-61页 |
4.4 群体的物候期 | 第61页 |
4.5 群体果实外观和内质 | 第61-62页 |
4.6 类胡萝卜素在群体果实中的分布规律 | 第62页 |
4.7 问题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