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施工远程监控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施工监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1-13页 |
| ·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报警值确定与安全状态评估 | 第14-16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公路隧道远程监测的研究 | 第18-44页 |
| ·隧道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 第18页 |
| ·隧道监测方案的选择 | 第18-22页 |
| ·传统人工监测 | 第18-21页 |
| ·自动监测方法 | 第21-22页 |
| ·田螺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22-24页 |
| ·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 ·地质水文情况 | 第23-24页 |
| ·隧道远程监测方案 | 第24-28页 |
| ·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 | 第24-25页 |
|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 第25-26页 |
| ·初期支护钢支撑应力 | 第26-27页 |
| ·锚杆轴力量测 | 第27页 |
| ·喷射混凝土应力量测 | 第27-28页 |
| ·监测内容及频率 | 第28页 |
| ·监测断面和测点的布置 | 第28-30页 |
| ·远程自动监测的实现 | 第30-42页 |
| ·系统构成概述 | 第30-32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2-34页 |
| ·CAN 网关 | 第34-35页 |
| ·无线中继 | 第35-37页 |
| ·GPRS 无线网关 | 第37-41页 |
| ·远程终端服务系统 | 第41-42页 |
| ·远程自动监测频率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基于模型的隧道施工状态研究 | 第44-65页 |
| ·有限元法计算理论介绍 | 第44-45页 |
| ·MIDAS/GTS 介绍 | 第45页 |
| ·施工过程设计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 ·荷载结构法 | 第45页 |
| ·收敛约束法 | 第45-46页 |
| ·地层结构法 | 第46页 |
| ·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46-48页 |
| ·隧道模型的假定 | 第48-49页 |
| ·荷载的确定 | 第48页 |
| ·约束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计算模型的假定 | 第49页 |
| ·数值模拟与实测对比分析 | 第49-63页 |
| ·模型参数 | 第49-51页 |
| ·隧道断面变形分析 | 第51-55页 |
| ·锚杆受力分析 | 第55-57页 |
|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57-62页 |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状态评估 | 第65-79页 |
| ·隧道施工的破坏形式 | 第66-67页 |
| ·掌子面失稳 | 第66页 |
| ·初期支护开裂 | 第66页 |
| ·塌方 | 第66-67页 |
| ·隧道稳定性的概念 | 第67页 |
| ·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67-72页 |
| ·隧道的极限位移 | 第68-69页 |
| ·隧道的容许位移 | 第69-72页 |
| ·隧道失稳临界值统计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 ·容许位移统计结果 | 第72-73页 |
| ·极限位移统计分析 | 第73-75页 |
|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基准值的综合确定 | 第75-77页 |
| ·隧道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