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基础理论 | 第21-29页 |
2.1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21-22页 |
2.1.3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 第22-23页 |
2.1.4 主要参与主体 | 第23-24页 |
2.1.5 资产证券化一般业务流程 | 第24-25页 |
2.2 飞机融资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2.2.1 飞机融资的概念 | 第25-27页 |
2.2.2 飞机租赁的概念 | 第27页 |
2.3 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概念及界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欧美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实践 | 第29-33页 |
3.1 产生的背景 | 第29-30页 |
3.2 主要运作模式 | 第30-31页 |
3.3 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31-32页 |
3.4 启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8页 |
4.1 模式推行的前景分析 | 第33页 |
4.2 模式推行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33-38页 |
4.2.1 证券化资产的优势分析 | 第33-34页 |
4.2.2 需求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2.3 投资者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2.4 市场环境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5 业务基础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8页 |
第五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探索 | 第38-61页 |
5.1 主要参与主体 | 第38-39页 |
5.2 我国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选择和设计 | 第39-44页 |
5.2.1 证券化模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5.2.2 结构设计及运作方式 | 第40-42页 |
5.2.3 募集资金跨境回流结构的设计 | 第42-43页 |
5.2.4 交易结构的增信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5.3 我国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定价 | 第44-58页 |
5.3.1 证券定价方法概述 | 第45-48页 |
5.3.2 证券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5.3.3 我国资产证券飞机融资模式证券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49-52页 |
5.3.4 我国飞机资产证券的定价模型的检验和案例分析 | 第52-58页 |
5.4 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 第58-61页 |
5.4.1 信息不对称风险及防范 | 第58-59页 |
5.4.2 信用风险及防范 | 第59页 |
5.4.3 汇率风险及防范 | 第59页 |
5.4.4 利率风险及防范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飞机融资模式的障碍及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6.1 模式推广的障碍 | 第61-62页 |
6.1.1 相关法律和监管的缺失 | 第61页 |
6.1.2 资产支持证券流通二级市场亟待开发建设 | 第61页 |
6.1.3 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等尚未搭建 | 第61-62页 |
6.1.4 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 | 第62页 |
6.2 模式推广的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6.2.1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 第62页 |
6.2.2 搭建资产证券交易综合服务平台 | 第62-63页 |
6.2.3 积极培育飞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群体 | 第63页 |
6.2.4 建立航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