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制糖工业论文--制糖工艺论文

甘露糖与果糖分离工艺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1 果糖概述第17-18页
        1.1.1 果糖性质第17页
        1.1.2 果糖的应用第17-18页
    1.2 甘露糖概述第18-19页
        1.2.1 甘露糖性质第18页
        1.2.2 甘露糖的应用第18页
        1.2.3 甘露糖生产方法第18-19页
        1.2.4 果糖生产甘露糖的新技术第19页
    1.3 果糖、甘露糖检测第19页
    1.4 色谱分离第19-20页
    1.5 模拟移动床色谱第20-25页
        1.5.1 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发展第20页
        1.5.2 模拟移动床色谱的分离原理第20-23页
        1.5.3 模拟移动床色谱在糖醇工业中的应用第23-24页
        1.5.4 模拟移动床色谱研究进展第24-25页
    1.6 本课题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5-26页
    1.7 本课题创新点与挑战第26-27页
第二章 树脂吸附热力学研究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材料和装置第27-28页
        2.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2.2 实验装置第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2页
        2.3.1 甘露糖、果糖标准曲线绘制第28-29页
        2.3.2 HPLC-RI法精密度实验第29页
        2.3.3 树脂孔隙率测定实验第29页
        2.3.4 树脂含水量测定实验第29-30页
        2.3.5 静态法测吸附等温线第30页
        2.3.6 前沿色谱法测吸附等温线第30-32页
        2.3.7 吸附过程热力学特性研究第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41页
        2.4.1 HPLC-RI法数据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2-36页
        2.4.2 树脂孔隙率结果第36页
        2.4.3 树脂含水量第36-37页
        2.4.4 静态法测树脂吸附等温线第37页
        2.4.5 前沿色谱法测吸附等温线第37-40页
        2.4.6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单柱分离条件研究第43-71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实验材料和装置第43-44页
        3.2.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3.2.2 实验装置第44页
    3.3 实验方法第44-49页
        3.3.1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实验第44-45页
        3.3.2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实验第45页
        3.3.3 分离介质对果糖、甘露糖分离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3.3.4 分离条件对无机分子筛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46页
        3.3.5 分离条件对UBK510型树脂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46页
        3.3.6 分离条件对UBK555型树脂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46-47页
        3.3.7 浓度对果糖、甘露糖分离效果的影响第47页
        3.3.8 比例对果糖、甘露糖分离效果的影响第47页
        3.3.9 响应面(RSA)法优化UBK555型树脂分离甘露糖与果糖的工艺第47-4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9-69页
        3.4.1 分离介质对果糖、甘露糖分离效果的影响第49-54页
        3.4.2 分离条件对无机分子筛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54-56页
        3.4.3 分离条件对UBK510型树脂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56-60页
        3.4.4 分离条件对UBK555型树脂分离果糖、甘露糖的影响第60-66页
        3.4.5 总糖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第66页
        3.4.6 果糖、甘露糖比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3.4.7 响应面(RSA)法优化UBK555型树脂分离甘露糖与果糖的工艺第67-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模拟移动床(SMB)分离果糖、甘露糖第71-79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实验材料和装置第71-72页
        4.2.1 实验材料第71-72页
        4.2.2 实验装置第72页
    4.3 实验方法第72-76页
        4.3.1 传递扩散模型建立第72-73页
        4.3.2 TMB模型建立第73-74页
        4.3.3 性能指标和目标参数第74页
        4.3.4 三角形法则建立第74-75页
        4.3.5 过程求解第75-76页
    4.4 实验结论第76-77页
        4.4.1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第76页
        4.4.2 优化前后SMB分离结果第76-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5.1 结论第79-80页
    5.2 展望第80-81页
        5.2.1 创新点第80页
        5.2.2 挑战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7-88页
附件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峰度成像和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Feistel-2结构的不可能差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