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消费 | 第13页 |
·消费者 | 第13-15页 |
·消费者权益与消费维权 | 第15页 |
·公众参与 | 第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32页 |
·公众参与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第23-24页 |
·公众参与的实践及主要方式 | 第24-30页 |
·公开听证 | 第24-25页 |
·民意调查 | 第25页 |
·参与管理 | 第25-28页 |
·社会监督 | 第28-30页 |
·我国公众参与现状概述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当前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现状 | 第32-42页 |
·消费维权的现状 | 第32-36页 |
·消费维权立法保护体系 | 第32-34页 |
·消费维权行政保护体系 | 第34-35页 |
·消费维权司法保护体系 | 第35页 |
·消费维权公众参与体系 | 第35-36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现状 | 第36-41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基本特点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2-50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机制不健全 | 第42页 |
·公众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 第42-45页 |
·成因分析 | 第45-49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5页 |
·公众主体意识薄弱 | 第45-46页 |
·计划经济消费模式影响 | 第46-47页 |
·体制机制的制约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国外及港台地区消费维权情况及借鉴 | 第50-55页 |
·欧美地区消费维权及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情况介绍 | 第50-52页 |
·美国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0页 |
·欧盟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0-52页 |
·东南亚部分地区消费维权及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情况介绍 | 第52-53页 |
·日本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2页 |
·新加坡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2-53页 |
·港台地区消费维权及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情况介绍 | 第53-54页 |
·香港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3-54页 |
·台湾消费维权的做法 | 第54页 |
·公众参与消费维权情况借鉴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扩大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对策 | 第55-70页 |
·完善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机制 | 第55-58页 |
·法律机制 | 第55-56页 |
·程序机制 | 第56-57页 |
·监督机制 | 第57-58页 |
·培养参与消费维权的各类主体 | 第58-61页 |
·消费者群体 | 第58页 |
·消费维权志愿者 | 第58-59页 |
·消费者保护民间组织 | 第59-60页 |
·消费者保护研究机构 | 第60-61页 |
·培育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意识 | 第61-62页 |
·培育权利意识 | 第61页 |
·培育责任意识 | 第61-62页 |
·培育有序意识 | 第62页 |
·拓宽公众参与消费维权的途径 | 第62-68页 |
·信息公开 | 第62-65页 |
·参与决策 | 第65-67页 |
·集体诉讼 | 第67-68页 |
·简化维权程序 | 第68页 |
·控制成本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及出处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