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之立法完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犯罪未遂的历史演进 | 第12-16页 |
第二章 犯罪未遂处罚依据的理论之争 | 第16-26页 |
2.1 域外学说分析 | 第16-20页 |
2.1.1 主观主义未遂论 | 第16-17页 |
2.1.2 客观主义未遂论 | 第17-18页 |
2.1.3 折衷主义未遂论 | 第18-20页 |
2.2 我国犯罪未遂处罚依据的理论学说 | 第20-22页 |
2.3 我国应坚持客观主义未遂论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我国犯罪未遂立法的缺陷 | 第26-34页 |
3.1 我国犯罪未遂立法之外在表述缺陷 | 第26-28页 |
3.1.1 犯罪未遂概念模糊不清 | 第26-27页 |
3.1.2 对未遂行为的阐述过于简单 | 第27-28页 |
3.2 我国犯罪未遂立法之内在逻辑缺陷 | 第28-34页 |
3.2.1 不利于正确区分不能犯与未遂犯 | 第28-30页 |
3.2.2 违反刑法法益原理 | 第30-31页 |
3.2.3 容易导致纯粹的主观归罪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我国犯罪未遂立法缺陷的成因剖析 | 第34-40页 |
4.1 主观主义刑法立场之保守 | 第34-35页 |
4.2“四要件说”犯罪构成体系之因循 | 第35-38页 |
4.3 刑法保护功能之守旧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犯罪未遂立法之完善 | 第40-46页 |
5.1 采取总分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 第40-41页 |
5.2 修正刑法第二十三条以区分未遂犯与不能犯 | 第41-42页 |
5.3 增加迷信犯不为罪的明文规定 | 第42-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