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污水氮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 第17-21页 |
1.1.1 污水氮污染及其危害 | 第17页 |
1.1.2 污水脱氮处理工艺研究动态 | 第17-21页 |
1.2 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 | 第21-25页 |
1.2.1 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应用 | 第22页 |
1.2.2 工程菌的发展 | 第22-23页 |
1.2.3 构建Anammox重组工程菌所需酶的选择 | 第23-25页 |
1.3 深度脱氮技术研究 | 第25-28页 |
1.3.1 绿锈及其应用于化学反硝化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3.2 绿锈脱氮体系Eh的调控及其对还原产物的控制 | 第27-28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4.3 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44页 |
2.1 基因重组工程菌技术强化脱氮研究 | 第30-35页 |
2.1.1 基因重组工程菌的制备 | 第30-33页 |
2.1.2 基因重组工程菌的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2.1.3 基因重组工程菌强化脱氮处理过程 | 第35页 |
2.2 GRI-CO_3~(2-)深度脱氮研究 | 第35-37页 |
2.2.1 GRI-CO_3~(2-)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2 GRI-CO_3~(2-)的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2.2.3 碳酸盐绿锈深度脱氮处理过程 | 第37页 |
2.3 测试分析与表征方法 | 第37-44页 |
2.3.1 基因重组工程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2 融合蛋白分析 | 第38-40页 |
2.3.3 酶活的测定 | 第40页 |
2.3.4 Fe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5 含氮物质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6 UV-vis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2.3.7 CO_3~(2-)的测定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因重组工程菌技术强化脱氮效果 | 第44-66页 |
3.1 基因重组工程菌的制备 | 第44-47页 |
3.1.1 nirS基因重组工程菌 | 第44-46页 |
3.1.2 HZO基因重组工程菌 | 第46-47页 |
3.2 nirS基因重组工程菌对NO~(2-)去除测定 | 第47-55页 |
3.2.1 nirS基因重组工程菌去除NO~(2-)的单因素影响研究 | 第47-50页 |
3.2.2 污水中氮素对工程菌的性能影响 | 第50-53页 |
3.2.3 Fe(II)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HZO基因重组工程菌作用下N_2H_4的去除效果 | 第55-64页 |
3.3.1 HZO基因重组工程菌处理N_2H_4 | 第56-58页 |
3.3.2 细菌性能测试 | 第58-61页 |
3.3.3 重组蛋白表达对N2H4去除机理分析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绿锈作用下调控E_h对脱氮还原产物的影响 | 第66-91页 |
4.1 GRI-CO_3~(2-)的表征 | 第66-68页 |
4.1.1 XRD | 第66-67页 |
4.1.2 FTIR | 第67页 |
4.1.3 XPS | 第67-68页 |
4.2 GRI-CO_3~(2-)/NO~(2-)体系E_h变化影响还原产物种类的研究 | 第68-81页 |
4.2.1 还原产物组分的测定 | 第68-70页 |
4.2.2 GRI-CO_3~(2-)去除NO~(2-)的机理分析 | 第70-76页 |
4.2.3 E_h与还原产物的关系 | 第76-81页 |
4.3 单因素对E_h和还原产物的影响研究 | 第81-87页 |
4.3.1 GRI-CO_3~(2-)的陈化时间 | 第83-84页 |
4.3.2 NO~(2-)-N的初始浓度 | 第84-87页 |
4.3.3 初始p H值 | 第87页 |
4.4 氧化产物对GRI-CO_3~(2-)还原NO~(2-)的作用 | 第87-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