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对大豆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20页
        1.2.1 控释肥料简介第12-16页
        1.2.2 纳米科学技术的简介第16-20页
    1.3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1页
    2.2 供试材料第21页
    2.3 试验设计第21-22页
    2.4 样品采集第22页
    2.5 测试项目与方法第22-23页
        2.5.1 供试土壤耕层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2页
        2.5.2 干物重的测定第22页
        2.5.3 相对生长速率第22页
        2.5.4 植株氮含量测定第22页
        2.5.5 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测定第22-23页
        2.5.6 计算公式第23页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43页
    3.1 纳米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4-26页
        3.1.1 纳米碳对地上部干物积累的影响第24-25页
        3.1.2 纳米碳对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25-26页
    3.2 大豆干物质在各器官分配第26-27页
    3.3 纳米碳对大豆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第27-28页
    3.4 纳米碳对大豆各器官含氮量的影响第28-33页
        3.4.1 叶片含氮量第28-29页
        3.4.2 茎秆含氮量第29-30页
        3.4.3 荚果含氮量第30-31页
        3.4.4 根系含氮量第31-33页
    3.5 纳米碳对大豆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第33-39页
        3.5.1 叶片氮素积累量第33-34页
        3.5.2 茎秆氮素积累量第34-35页
        3.5.3 荚果氮素积累量第35-36页
        3.5.4 根系氮素积累量第36-37页
        3.5.5 全株氮素积累量第37-39页
    3.6 氮素在大豆各器官的分配比例第39-41页
    3.7 纳米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第41-43页
        3.7.1 纳米碳对产量的影响第41-42页
        3.7.2 纳米碳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第42-43页
4 讨论第43-45页
    4.1 纳米碳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3页
    4.2 纳米碳对大豆氮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第43-44页
    4.3 纳米碳对大豆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第44-45页
5 结论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趣味体育游戏对儿童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柔性直流的±10kV配电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