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与预测研究--以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9-24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9-22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22-23页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23-24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4-28页
        1.4.1 研究思路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3 研究方法第26-28页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第28-49页
    2.1 相关概念阐释第28-30页
        2.1.1 生态价值第28页
        2.1.2 生态系统功能第28-29页
        2.1.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29-30页
    2.2 理论基础第30-33页
        2.2.1 生态系统价值理论第30页
        2.2.2 公共品理论第30-31页
        2.2.3 生态资产评估理论第31-32页
        2.2.4 预测理论第32-33页
    2.3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解读与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第33-36页
        2.3.1 解读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第33页
        2.3.2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情况第33-35页
        2.3.3 评估的体系第35-36页
    2.4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内容和步骤第36-38页
        2.4.1 评估的内容第36-37页
        2.4.2 评估的步骤第37-38页
    2.5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第38-48页
        2.5.1 市场定价法第39页
        2.5.2 生产效率法第39-40页
        2.5.3 人力资本和疾病成本法第40-41页
        2.5.4 机会成本法第41-42页
        2.5.5 享乐定价法第42-43页
        2.5.6 旅行费用法第43-45页
        2.5.7 意愿调查法第45-47页
        2.5.8 成果参照法第47页
        2.5.9 其他方法第47-48页
    2.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3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概况第49-62页
    3.1 基本情况第49-51页
    3.2 自然地理概况第51-55页
        3.2.1 地理位置第51-52页
        3.2.2 地质地貌第52页
        3.2.3 水文第52-54页
        3.2.4 土地第54页
        3.2.5 气候与空气质量第54-55页
    3.3 自然资源概况第55-58页
        3.3.1 植被概况第55-57页
        3.3.2 动物资源第57页
        3.3.3 旅游资源第57-58页
    3.4 经济与社会服务资源概况第58-60页
        3.4.1 科普教育第58页
        3.4.2 农林特色产品第58-59页
        3.4.3 社会文化历史第59-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4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具体评估第62-76页
    4.1 评估指标和方法第62-64页
        4.1.1 直接生态价值第62-63页
        4.1.2 间接生态价值第63-64页
    4.2 评估过程分析第64-73页
        4.2.1 林产品生态价值第65-66页
        4.2.2 农产品生态价值第66-67页
        4.2.3 水源涵养生态价值第67-68页
        4.2.4 生态旅游生态价值第68-69页
        4.2.5 固碳释氧生态价值第69页
        4.2.6 净化空气生态价值第69-70页
        4.2.7 土壤形成与保护生态价值第70-72页
        4.2.8 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价值第72页
        4.2.9 科技文化生态价值第72-73页
    4.3 评估总体结果第73-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5 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预测第76-90页
    5.1 预测方法与步骤第76-78页
        5.1.1 预测方法与原理第76-78页
        5.1.2 预测步骤第78页
    5.2 预测模型建立第78-89页
        5.2.1 模型构建的定性分析第78-80页
        5.2.2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1第80-84页
        5.2.3 利用趋势方程定量预测模型2第84-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0-102页
    6.1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第90-92页
    6.2 影响因素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第92-96页
        6.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92页
        6.2.2 滞后阶数的确定第92-93页
        6.2.3 协整检验第93-95页
        6.2.4 GRANGER因果检验第95-96页
    6.3 启示与建议第96-101页
        6.3.1 启示第96-97页
        6.3.2 建议第97-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7 巩固和提升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价值的策略探讨第102-111页
    7.1 制定和实施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第102-104页
        7.1.1 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第102-103页
        7.1.2 精细管理生态控制线第103页
        7.1.3 健全审批制度第103-104页
    7.2 进一步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补偿制度第104-106页
        7.2.1 逐步扩大补偿范围第104页
        7.2.2 稳步提升补偿标准第104-105页
        7.2.3 拓宽补偿资金来源第105-106页
    7.3 健全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第106-108页
        7.3.1 完善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第106-107页
        7.3.2 严格生态保护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第107页
        7.3.3 发挥人大在推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第107-108页
    7.4 推进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规划编制与实施第108-111页
        7.4.1 科学编制规划第108-109页
        7.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109页
        7.4.3 重视保护利用和监管第109-110页
        7.4.4 努力建设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林业生态文化第110-111页
8 结论、展望与创新之处第111-114页
    8.1 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2-113页
    8.3 研究创新之处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6页
附录A第126-130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30-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抗滑性能的钢桥面铺装用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
下一篇: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扩张与长期债务融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