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2.1 社会心态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2.1.1 社会心态界定 | 第10-11页 |
2.1.2 社会心态的结构与形成机制 | 第11-12页 |
2.1.3 社会心态的其他研究 | 第12页 |
2.2 文化与人格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2.2.1 人格研究的“本土化” | 第13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 | 第13-14页 |
2.2.3 中西方人格差异 | 第14页 |
2.2.4 人格研究的词汇学方法 | 第14-15页 |
2.2.5 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 第15页 |
2.3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 第15-16页 |
2.4 贵族精神 | 第16-17页 |
2.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构想 | 第20-24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3.2 理论构想 | 第21页 |
3.3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4 研究一贵族气人格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第24-32页 |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24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1.2 被试 | 第24页 |
4.1.3 问卷调查程序 | 第24页 |
4.1.4 特征词的统计与归类 | 第24页 |
4.2 质性资料搜集 | 第24-26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2.2 被试 | 第24-25页 |
4.2.3 深度访谈程序 | 第25页 |
4.2.4 访谈要点分析 | 第25-26页 |
4.3 贵族气人格量表项目确定与评估 | 第26-27页 |
4.3.1 题库编拟原则 | 第26页 |
4.3.2 项目评估 | 第26-27页 |
4.4 预测问卷 | 第27-31页 |
4.4.1 被试 | 第27页 |
4.4.2 研究工具与方法 | 第27页 |
4.4.3 项目分析 | 第27页 |
4.4.4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4.5 量表信度检验 | 第31页 |
4.6 小结 | 第31-32页 |
5 研究二正式施测 | 第32-37页 |
5.1 正式问卷内容与形式 | 第32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5.4 效标效度检验 | 第32-33页 |
5.4.1 被试 | 第32页 |
5.4.2 测验程序 | 第32页 |
5.4.3 效标效度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5.5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5.5.1 被试 | 第33页 |
5.5.2 研究程序 | 第33-34页 |
5.5.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5.5.4 模型修正 | 第36页 |
5.6 小结 | 第36-37页 |
6 研究三贵族气人格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6.3 贵族气人格与匪戾气人格 | 第37-38页 |
6.3.1 被试 | 第37页 |
6.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6.4 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6.4.1 性别差异 | 第38页 |
6.4.2 宗教信仰 | 第38-39页 |
6.4.3 年龄、家庭年收入、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学历 | 第39-40页 |
6.5 小结 | 第40-41页 |
7 总讨论 | 第41-44页 |
7.1 贵族气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 第41-42页 |
7.2 贵族气人格七因素结构的效度检验 | 第42-43页 |
7.3 贵族气人格与匪戾气人格的关系 | 第43-44页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8.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4页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9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附录1 特征词句汇总(部分) | 第53-54页 |
附录2 贵族气人格量表项目 | 第54-56页 |
附录3 效标量表题项 | 第56-57页 |
附录4 匪戾气人格量表项目举例 | 第57-58页 |
在校期间发表作品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