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起源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页 |
·数据来源方法详解 | 第16-18页 |
第二章.网络事件定义、类型 | 第18-26页 |
·网络事件概念 | 第18-19页 |
·网络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9-20页 |
·网络事件梳理 | 第20-22页 |
·网络事件类型 | 第22-24页 |
·成为网络事件的必备要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网络事件兴起根源分析 | 第26-35页 |
·互联网发展 | 第26-27页 |
·社会转型期 | 第27-28页 |
·公共话语空间、网路社群的出现和新意见阶层的出现 | 第28-31页 |
·网络社群的出现 | 第29页 |
·公共话语空间 | 第29-30页 |
·新意见阶层的崛起 | 第30-31页 |
·传统媒体的重视和改革 | 第31-32页 |
·政府对网络的重视 | 第32-33页 |
·社会心理背景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近年我国网络事件特点及传播特点 | 第35-55页 |
·网络事件特点 | 第35-45页 |
·多元的参与主体 | 第35-36页 |
·匿名和自由的参与方式 | 第36-37页 |
·多样化的事件类型 | 第37页 |
·现实性的议题 | 第37-38页 |
·集中性的事件主题 | 第38-40页 |
·规律性的地域分布 | 第40-41页 |
·突出的矛盾冲突 | 第41-42页 |
·明确的目的:以维权、监督、惩恶、扬善、娱乐成为网络事件为主要诉求 | 第42-43页 |
·强烈的话语平权要求和抗争 | 第43-44页 |
·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 第44-45页 |
·网络事件传播特点 | 第45-55页 |
·事件传播迅速,爆发力和扩散性强 | 第45-46页 |
·网上网下互动性强,实现“从自我表达到社会干预”的转变 | 第46-47页 |
·同类事件井喷出现和传播 | 第47-48页 |
·标签化传播 | 第48-49页 |
·传播途径和手段多样化 | 第49-50页 |
·新老媒体合力传播,意见领袖影响力明显 | 第50-52页 |
·网络成为独立爆料和传播平台 | 第52-53页 |
·多级接力传播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网络事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63页 |
·网络事件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55-63页 |
·非理性情绪和行为 | 第55-61页 |
·网络流言 | 第56-57页 |
·群体极化 | 第57-59页 |
·人肉搜索和通缉令的滥用 | 第59-61页 |
·网络水军 | 第61-62页 |
·媒介审判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思考和总结 | 第63-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如何看待网络事件传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