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与综述 | 第11-20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一)佘畯南研究的缺乏 | 第11-12页 |
(二)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的运用 | 第12-13页 |
(三)建筑领域对建筑美学研究的重视 | 第13-14页 |
1.2.2 佘畯南已有研究之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6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佘畯南建筑美学思想社会背景 | 第25-32页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 第25-26页 |
2.2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 第26-29页 |
2.3 岭南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实践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因地制宜”:佘畯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 | 第32-52页 |
3.1 契合自然气候的建筑特色 | 第33-40页 |
3.1.1 平面布局贴近自然 | 第33-38页 |
3.1.2 空间组织灵活通透 | 第38-40页 |
3.2 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特色 | 第40-44页 |
3.2.1 随形就势的地域表现 | 第40-42页 |
3.2.2 新旧建筑的有机衔接 | 第42-44页 |
3.3 地域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 | 第44-47页 |
3.4 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提炼 | 第47-50页 |
3.4.1 对传统建筑平面与立面的借鉴 | 第47-49页 |
3.4.2 对地域建筑装饰元素的吸收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因时制宜”:佘畯南建筑的社会时代理性 | 第52-73页 |
4.1 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建筑实践 | 第53-62页 |
4.1.1 对平面设计柱网规律的探索 | 第56-60页 |
4.1.2 就地取材 | 第60-62页 |
4.2 政治背景影响下的建筑实践 | 第62-64页 |
4.3 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庭园文化指导下的建筑实践 | 第64-70页 |
4.4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实践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因人制宜”:佘畯南建筑的人文艺术理想 | 第73-84页 |
5.1“宁可无得,不可无德”的自我修养 | 第74-76页 |
5.1.1 修养有德 | 第74-75页 |
5.1.2 辩证有得 | 第75-76页 |
5.2 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 第76-82页 |
5.2.1 为人使用的功能考虑 | 第77-78页 |
5.2.2 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情感营造 | 第78-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103页 |
附录1 佘畯南主要建筑活动及建筑创作 | 第92-95页 |
附录2 佘畯南建筑创作获奖情况 | 第95-97页 |
附录3 访谈记录 | 第97-101页 |
附录4 《现代建筑及我国庭园空间组织问题的探讨》分析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件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