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面碰撞的微型电动汽车骨架式车身构型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车身碰撞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试验法 | 第10页 |
1.2.2 数值仿真法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车身碰撞安全性研究 | 第11-13页 |
1.3.2 碰撞吸能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笼型骨架式车身构型设计与建模 | 第17-33页 |
2.1 笼型骨架式车身结构构型 | 第17-19页 |
2.2 车身网格划分 | 第19-22页 |
2.2.1 网格参数选择 | 第19-20页 |
2.2.2 网格划分 | 第20-21页 |
2.2.3 网格质量检查 | 第21-22页 |
2.3 材料属性的建立 | 第22-23页 |
2.4 连接设置 | 第23-24页 |
2.5 刚性墙的建立 | 第24-27页 |
2.6 接触和摩擦设置 | 第27-28页 |
2.6.1 接触设置 | 第27页 |
2.6.2 摩擦设置 | 第27-28页 |
2.7 施加载荷 | 第28-29页 |
2.8 其他求解参数设置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乘员舱骨架车身正面碰撞仿真 | 第33-43页 |
3.1 乘员舱碰撞变形 | 第33-34页 |
3.2 乘员舱速度和加速度 | 第34-37页 |
3.2.1 速度测量点选取 | 第34-35页 |
3.2.2 乘员舱速度曲线 | 第35页 |
3.2.3 乘员舱加速度曲线 | 第35-36页 |
3.2.4 刚性墙反作用力 | 第36-37页 |
3.3 关键构件变形分析 | 第37-40页 |
3.3.1 前纵梁变形 | 第37-38页 |
3.3.2 A柱折弯 | 第38-39页 |
3.3.3 前围内侧侵入量 | 第39-40页 |
3.4 仿真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40-42页 |
3.4.1 车身能量转化 | 第40-41页 |
3.4.2 车身质量增加量 | 第41-42页 |
3.4.3 车身总能量变化率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吸能结构优化与整车正面碰撞验证 | 第43-57页 |
4.1 吸能结构特性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4.2 吸能结构优化设计 | 第44-52页 |
4.2.1 薄壁管长度 | 第44-47页 |
4.2.2 薄壁管壁厚 | 第47-50页 |
4.2.3 薄壁管材料 | 第50-52页 |
4.3 整车仿真验证 | 第52-56页 |
4.3.1 整车加速度 | 第52-53页 |
4.3.2 整车变形 | 第53-54页 |
4.3.3 前纵梁变形 | 第54-55页 |
4.3.4 A柱折弯 | 第55页 |
4.3.5 前围侵入量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