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接受史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1-19页 |
研究史上的《山海经》性质判断 | 第12-17页 |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山海经》知识体系之原型 | 第19-55页 |
第一节 《山海经》的本来面目 | 第19-33页 |
第二节 曾经存在的神话世界 | 第33-45页 |
第三节 神话传承的危机与《山海经》的成书 | 第45-55页 |
第二章《山海经》接受轨迹的形成 | 第55-89页 |
第一节 邹衍学说与《山海经》的传承 | 第56-60页 |
第二节 《逸周书·王会》中的异域图示 | 第60-67页 |
第三节 《吕氏春秋》中的科学知识 | 第67-75页 |
第四节 《淮南子》中《山海经》神话的继承与再造 | 第75-86页 |
小结:从“原中国”到“传统中国” | 第86-89页 |
第三章《山海经》接受轨迹的发展 | 第89-141页 |
第一节 符应;天人相通的神圣世界 | 第89-99页 |
第二节 自然: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 | 第99-118页 |
第三节 反常: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 | 第118-129页 |
第四节 《山海经》知识的“边缘化” | 第129-139页 |
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四章成为小说:《山海经》接受轨迹的转折 | 第141-170页 |
第一节 《山海经》的商品化 | 第141-150页 |
第二节 在精英与大众之间 | 第150-159页 |
第三节 经典与小说的对立 | 第159-167页 |
结语 神话学视野下的知识流变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