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1.1 谱系 | 第11页 |
1.3.1.2 武术拳种 | 第11-12页 |
1.3.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2.1 武术拳种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2 武术拳种发展传承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3 谱系学方法运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4 菏泽武术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2.1 谱系学方法 | 第18页 |
2.2.2 文献资料法 | 第18-19页 |
2.2.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2.2.4 田野调查法 | 第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50页 |
3.1 雏形呈现:菏泽概况及菏泽武风形成 | 第20-24页 |
3.1.1 菏泽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3.1.2 政治权利的边缘 | 第21页 |
3.1.3 古黄河孕育勤劳而又彪悍的民风 | 第21-22页 |
3.1.4 频繁战乱催生武术成长 | 第22页 |
3.1.5 各类会道门加速武术拳种形成与发展 | 第22-24页 |
3.2 分化与发展:武术拳种开枝散叶 | 第24-35页 |
3.2.1 拳种分化发展 | 第24-30页 |
3.2.1.1 菏泽本地拳种繁衍生息 | 第24-27页 |
3.2.1.2 外地拳种的吸收发展 | 第27-30页 |
3.2.2 拳种发展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3.2.2.1 拳种拳架各有千秋 | 第30-31页 |
3.2.2.2 功法演练各不相同 | 第31-32页 |
3.2.2.3 传统器械与对练展现实战意义 | 第32-33页 |
3.2.3 拳种的基本分布情况 | 第33-35页 |
3.3 演进与困境:拳种发展进程及阻碍因素分析 | 第35-45页 |
3.3.1 传统拳种的开放发展 | 第35-36页 |
3.3.1.1 往日教门拳,今日普世界 | 第35页 |
3.3.1.2 单一传承机制的废除 | 第35-36页 |
3.3.2 拳种相互融合交叉发展 | 第36-38页 |
3.3.2.1 二洪拳与关东拳、少林太祖拳 | 第36-37页 |
3.3.2.2 掌洪拳与阴阳掌和大洪拳 | 第37页 |
3.3.2.3 霍氏掌洪炮拳与掌洪拳、洪拳和炮拳 | 第37-38页 |
3.3.2.4 意拳与戴氏心意拳 | 第38页 |
3.3.3 菏泽地区武术拳种现状 | 第38-43页 |
3.3.3.1 拳种谱系发展的多元化 | 第38-39页 |
3.3.3.2 拳种研究会促进发展 | 第39-41页 |
3.3.3.3 拳种优秀传承人扬名天下 | 第41-43页 |
3.3.4 阻碍菏泽武术拳种发展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3.3.4.1 拳种起源模糊 | 第43-44页 |
3.3.4.2 传统习武方式古旧 | 第44页 |
3.3.4.3 现代运动的冲击 | 第44页 |
3.3.4.4 武术拳种“圈子化” | 第44-45页 |
3.3.4.5 唯利是图对传统拳种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45页 |
3.4 传承与延展:菏泽武术拳种谱系分析与传承构思 | 第45-50页 |
3.4.1 菏泽武术拳种谱系共性分析 | 第45-46页 |
3.4.1.1 遵循拳理的谱系化发展 | 第45页 |
3.4.1.2 拳种拳架完美展现技击之理念 | 第45-46页 |
3.4.1.3 不同拳种携带特定的历史基因 | 第46页 |
3.4.2 菏泽武术拳种传承构思 | 第46-50页 |
3.4.2.1 传统与现代结合发展 | 第46-47页 |
3.4.2.2 彰显拳种意识,提炼拳种优质基因 | 第47-48页 |
3.4.2.3 武术拳种传承提倡科学化发展 | 第48-50页 |
4 结论 | 第50页 |
5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50-52页 |
5.1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5.2 后续研究设想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