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介 | 第11-14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理生化反应 | 第11-12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 | 第12页 |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 | 第12-13页 |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控制 | 第13页 |
1.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检测常用的靶基因[29] | 第13-14页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3.1 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1.4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7-21页 |
1.4.1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原理[16] | 第17-18页 |
1.4.2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引物设计[61] | 第18-19页 |
1.4.3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反应体系 | 第19页 |
1.4.4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优点 | 第19页 |
1.4.5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缺点 | 第19页 |
1.4.6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 | 第19-20页 |
1.4.7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实时监测仪 | 第20-21页 |
1.4.8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污染防控措施[74-77]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试验用菌株 | 第22页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23页 |
2.1.4 样品与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1 菌种的活化、培养和保藏 | 第24页 |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页 |
2.3 引物设计、反应体系和主要操作程序 | 第24-26页 |
2.3.1 反应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2.3.2 实时荧光LAMP反应体系和主要操作程序 | 第25页 |
2.3.3 LAMP技术反应体系和主要操作程序 | 第25-26页 |
2.3.4 PCR技术反应体系和主要操作程序 | 第26页 |
2.4 实时荧光LAMP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2.4.1 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6页 |
2.4.2 dNTPs的优化 | 第26页 |
2.4.3 Mg~(2+)添加量的优化 | 第26页 |
2.4.4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26页 |
2.4.5 Bst DNA聚合酶的优化 | 第26-27页 |
2.4.6 反应引物的优化 | 第27页 |
2.5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结果的分析与判定 | 第27-28页 |
2.5.1 实时荧光图谱的分析与判定 | 第27页 |
2.5.2 凝胶成像分析 | 第27页 |
2.5.3 酶切反应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5.4 实时荧光LAMP反应的可视结果 | 第28页 |
2.6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28页 |
2.7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灵敏度的检测 | 第28页 |
2.8 人工污染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3.1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9-35页 |
3.1.1 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9页 |
3.1.2 dNTPs添加量的优化 | 第29-30页 |
3.1.3 Mg~(2+)添加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3.1.4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1-33页 |
3.1.5 Bst DNA聚合酶的优化 | 第33页 |
3.1.6 反应引物的优化 | 第33-35页 |
3.1.7 实时荧光LAMP扩增最佳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35页 |
3.2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结果的分析与判定 | 第35-37页 |
3.2.1 实时荧光图谱的分析与判定 | 第35页 |
3.2.2 凝胶成像分析 | 第35-36页 |
3.2.3 酶切反应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4 实时荧光LAMP反应的可视结果 | 第37页 |
3.3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37-38页 |
3.3.1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37-38页 |
3.3.2 PCR测序检测引物特异性 | 第38页 |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纯培养物的灵敏度的检测 | 第38-39页 |
3.5 人工污染牛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4.1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学评价 | 第41页 |
4.2 靶基因的选择与确定 | 第41页 |
4.3 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 第41-42页 |
4.4 体系中各成分的优化 | 第42页 |
4.5 实时荧光LAMP的污染防控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