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星载原子钟性能分析理论与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GNSS卫星钟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星载原子钟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卫星钟性能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本定义 | 第16-17页 |
2.2.1 时间量 | 第16页 |
2.2.2 频率量 | 第16-17页 |
2.3 卫星钟性能指标 | 第17-20页 |
2.3.1 频率准确度 | 第17页 |
2.3.2 频率漂移率 | 第17-18页 |
2.3.3 频率稳定度 | 第18-20页 |
2.4 噪声类型 | 第20-21页 |
2.4.1 噪声分类 | 第20页 |
2.4.2 噪声识别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卫星钟在轨性能评估 | 第22-39页 |
3.1 GNSS系统概况 | 第22-23页 |
3.2 精密钟差产品绘图分析 | 第23-28页 |
3.3 精密钟差数据预处理 | 第28-29页 |
3.3.1 数据转换 | 第28页 |
3.3.2 数据跳变 | 第28-29页 |
3.3.3 粗差剔除 | 第29页 |
3.3.4 数据缺失与间断 | 第29页 |
3.4 精密钟差产品精度评估 | 第29-32页 |
3.4.1 MGEX精密钟差产品 | 第29页 |
3.4.2 钟差拟合、频谱分析 | 第29-30页 |
3.4.3 白噪声检验 | 第30页 |
3.4.4 GBM钟差产品精度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3.5 GNSS卫星钟性能评估 | 第32-37页 |
3.5.1 准确度 | 第33-34页 |
3.5.2 漂移率 | 第34页 |
3.5.3 稳定度 | 第34-35页 |
3.5.4 GNSS卫星钟性能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卫星钟差预报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9-45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参数估计原理 | 第39-42页 |
4.2.1 序贯最小二乘参数估计 | 第39-41页 |
4.2.2 卡尔曼滤波参数估计 | 第41-42页 |
4.3 常用钟差预报模型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4.3.1 多项式模型 | 第42页 |
4.3.2 灰色模型GM(1,1) | 第42-44页 |
4.3.3 时间序列模型ARIMA(p,d,q)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GNSS星载卫星钟钟差预报分析 | 第45-56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卫星钟差短期预报 | 第45-50页 |
5.2.1 多项式模型 | 第45-47页 |
5.2.2 灰色模型 | 第47-49页 |
5.2.3 ARIMA(p,1,q)模型 | 第49-50页 |
5.2.4 比对分析 | 第50页 |
5.3 卫星钟差中长期预报 | 第50-54页 |
5.3.1 多项式模型 | 第51页 |
5.3.2 灰色模型 | 第51-52页 |
5.3.3 ARIMA模型 | 第52页 |
5.3.4 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系统噪声对星载钟性能评估影响分析 | 第56-66页 |
6.1 引言 | 第56页 |
6.2 系统噪声分析法 | 第56-61页 |
6.2.1 分析法原理 | 第56页 |
6.2.2 无线电双向法 | 第56-58页 |
6.2.3 卫星激光双向法 | 第58页 |
6.2.4 伪距与卫星激光测距比对法 | 第58-59页 |
6.2.5 无线电单向法 | 第59-60页 |
6.2.6 卫星定轨与时间同步法 | 第60页 |
6.2.7 系统噪声分析法总结 | 第60-61页 |
6.3 系统噪声实测法 | 第61-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