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豫鄂毗邻区历史地理研究(1912-2012)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二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 学术回顾与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学术回顾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创新特色 | 第17-20页 |
第一章 陕豫鄂毗邻区的地理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陕豫鄂毗邻区的政区区位 | 第20页 |
第二节 陕豫鄂毗邻区的地形地貌 | 第20-23页 |
第三节 毗邻区的气候条件 | 第23页 |
第四节 区域内的河流 | 第23-25页 |
第五节 区域内的各种物产资源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陕豫鄂毗邻区人口变迁 | 第28-44页 |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 第28-35页 |
一 民国时期的人口数量 | 第28-31页 |
二 建国以后的人口数量 | 第31-32页 |
三 人口的分布状况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 第35-39页 |
一 民国时期的人口迁移 | 第35-37页 |
二 建国后的人口迁移 | 第37-39页 |
第三节 人口变迁的趋势、影响及因素 | 第39-44页 |
一 人口变迁的趋势 | 第39页 |
二 人口变迁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 影响人口变迁的因素 | 第40-44页 |
第三章 交通变迁与城镇发展 | 第44-64页 |
第一节 陕豫鄂毗邻区的交通状况 | 第44-50页 |
一 区域的水路交通 | 第44-46页 |
二 区域的陆路交通 | 第46-47页 |
三 举步维艰的近代交通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城镇的发展 | 第50-60页 |
一 交通变革中的毗邻区贸易状况 | 第50-53页 |
二 区域的中心城市 | 第53-57页 |
三 集镇的兴衰 | 第57-60页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交通发展与城镇建设 | 第60-64页 |
一 交通运输的改善 | 第60-62页 |
二 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城镇的发展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社会发展与人地关系 | 第64-74页 |
第一节 农作物种植与分布 | 第64-67页 |
一 粮食作物 | 第64-66页 |
二 经济作物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毗邻区的社会秩序的动荡 | 第67-70页 |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变迁 | 第70-74页 |
一 林木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 第70-71页 |
二 自然灾害频发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