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碱性锌电池的种类及现状 | 第10-16页 |
| ·锌空气电池 | 第10-12页 |
| ·碱性锌锰电池 | 第12-13页 |
| ·锌汞电池 | 第13-14页 |
| ·锌镍电池 | 第14-15页 |
| ·锌银电池 | 第15页 |
| ·锌铁氰电池 | 第15-16页 |
| ·锌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性质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 ·锌电极变形 | 第16页 |
| ·锌枝晶生长 | 第16-17页 |
| ·锌电极的阳极钝化 | 第17页 |
| ·锌电极的自放电 | 第17-18页 |
| ·锌电极添加剂 | 第18页 |
| ·电解液添加剂 | 第18-22页 |
| ·电解液添加剂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 ·电解液添加剂的种类 | 第19-22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2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 第24-30页 |
| ·化学试剂与测试仪器 | 第24-25页 |
| ·化学试剂及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锌电极的制备 | 第25页 |
| ·失重实验 | 第25-26页 |
| ·电化学测试 | 第26-27页 |
| ·极化曲线测试 | 第26页 |
|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 第26-27页 |
|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27页 |
| ·电流-时间曲线 | 第27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 | 第27页 |
|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7-30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64页 |
| ·有机缓蚀剂的筛选 | 第30页 |
| ·失重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30-33页 |
| ·缓蚀剂浓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第33-38页 |
| ·锌在0.1 mol/L KOH 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33-36页 |
| ·锌在1.0 与4.0 mol/L KOH 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36-38页 |
| ·交流阻抗谱(EIS)测试 | 第38-42页 |
|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42-51页 |
| ·扫描速度对循环伏安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缓蚀剂分子在不同浓度KOH 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4-47页 |
| ·不同区间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7-49页 |
| ·循环不同次数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9-51页 |
| ·电流-时间曲线 | 第51-55页 |
| ·阴极极化为100mV 的电流-时间曲线 | 第51-54页 |
| ·阴极极化为200mV 的电流-时间曲线 | 第54-5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 | 第55-56页 |
| ·苯并咪唑与6-硝基苯并咪唑在锌表面的吸附特征 | 第56-60页 |
| ·苯并咪唑与6-硝基苯并咪唑在锌表面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7-59页 |
| ·苯并咪唑与6-硝基苯并咪唑在锌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4页 |
| 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64-72页 |
| ·缓蚀剂分子量化参数与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关系 | 第64-67页 |
| ·局部反应活性与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关系 | 第67-68页 |
| ·铅在锌电极上沉积的密度泛函计算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