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汽车中心区性能及关键影响环节的分析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关键环节的研究第17-28页
    2.1 建立转向系统物理模型第17-18页
    2.2 搭建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第18-21页
        2.2.1 转向盘动力学方程第19页
        2.2.2 转向管柱动力学方程第19-20页
        2.2.3 转向器动力学方程第20-21页
    2.3 转向系统干摩擦模型第21-24页
        2.3.1 转向系统干摩擦的研究意义第21-22页
        2.3.2 典型的摩擦模型第22-24页
    2.4 搭建转向系统模型和包含轮胎激励的转向干摩擦模型第24-27页
        2.4.1 基于Simulink搭建转向系统模型第24-25页
        2.4.2 包含轮胎激励的转向干摩擦模型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Carsim整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28-47页
    3.1 软件简介第28-29页
    3.2 整车模型的搭建第29-39页
        3.2.1 车体建模第29-31页
        3.2.2 悬架K&C特性建模第31-39页
        3.2.3 轮胎模型第39页
    3.3 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及验证模型有效性第39-46页
        3.3.1 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第39-41页
        3.3.2 验证模型有效性第41-46页
            3.3.2.1 中心区转向试验第41-43页
            3.3.2.2 蛇形试验第43-44页
            3.3.2.3 转向盘角阶跃试验第44-45页
            3.3.2.4 转向盘角脉冲试验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中心区性能分析第47-59页
    4.1 中心区性能评价指标第48-50页
        4.1.1 转向盘转角与侧向加速度关系特性第48-49页
        4.1.2 转向盘转矩与侧向加速度关系特性第49-50页
    4.2 中心区性能参数及轮胎激励的灵敏度分析第50-57页
        4.2.1 转向系统刚度的影响第50-51页
        4.2.2 角传动比的影响第51-52页
        4.2.3 转向干摩擦的影响第52-54页
            4.2.3.1 转向管柱干摩擦第52-53页
            4.2.3.2 齿条干摩擦第53-54页
        4.2.4 转向助力的影响第54-56页
        4.2.5 轮胎激励强弱的影响第56-57页
    4.3 中心区性能的改善措施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基于仿真模型的高速回正试验与中心区转向试验的相关性分析第59-67页
    5.1 高速回正试验评价方法第59-63页
        5.1.1 基本评价指标第59-60页
        5.1.2 目标评价指标第60-63页
    5.2 高速回正试验仿真第63-64页
    5.3 评价指标关联性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电液伺服系统液压缸非线性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