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分裂导线尾流诱发振荡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多圆柱绕流问题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导线气动特性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分裂导线尾流诱发振荡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2 分裂导线气动特性数值模拟方法第13-25页
    2.1 引言第13页
    2.2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第13-16页
        2.2.1 控制方程第14-15页
        2.2.2 湍流模型第15页
        2.2.3 求解算法第15-16页
    2.3 固定分裂间距下四分裂导线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第16-23页
        2.3.1 导线空气动力系数定义第16页
        2.3.2 数值模型第16-17页
        2.3.3 绕流场数值模拟结果第17-21页
        2.3.4 各子导线气动系数与风洞试验结果比较第21-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5页
3 双分裂导线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第25-35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迎风侧子导线对背风侧子导线气动特性的影响第25-26页
    3.3 两子导线不同相对位置时的绕流场数值模拟第26-29页
        3.3.1 模型建立第26-28页
        3.3.2 典型间距时的绕流场第28-29页
    3.4 子导线不同相对位置时的气动系数第29-33页
        3.4.1 典型相对位置下子导线的气动系数曲线第29-32页
        3.4.2 水平和垂直间距对背风侧子导线气动系数的影响第32-33页
        3.4.3 子导线气动系数随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第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4 双分裂导线尾流诱发振荡数值模拟第35-53页
    4.1 尾流诱发振荡数值模拟方法第35页
    4.2 典型线路段及有限元模型第35-36页
    4.3 整档模态和次档距局部模态第36-37页
    4.4 间隔棒等间距排布时导线尾流诱发振荡特征第37-45页
        4.4.1 次档距中点子导线的位移时程第37-40页
        4.4.2 次档距中点子导线的运动轨迹第40-42页
        4.4.3 子导线位移频谱分析第42-44页
        4.4.4 导线振荡过程中各次档距中点间距的变化第44-45页
    4.5 间隔棒非等间距排布时导线尾流诱发振荡特征第45-51页
        4.5.1 次档距中点子导线的位移时程第45-48页
        4.5.2 次档距中点子导线运动轨迹第48页
        4.5.3 子导线位移频谱分析第48-51页
        4.5.4 导线振荡过程中各次档距中点间距的变化第51页
    4.6 间隔棒排布方式对次档距振荡的影响第51-52页
    4.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四分裂导线尾流诱发振荡数值模拟第53-71页
    5.1 子导线不同相对位置时的气动系数第53-54页
    5.2 典型线路段及有限元模型第54页
    5.3 整档模态和次档距局部模态第54-55页
    5.4 四分裂导线尾流诱发振荡模拟第55-59页
    5.5 导线振荡过程中背风侧子导线的运动范围第59-64页
    5.6 间隔棒排布方式对导线尾流诱发振荡特征的影响第64-70页
        5.6.1 导线振动幅值第64-67页
        5.6.2 频率特性第67-70页
    5.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9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光网传输系统中路由节能算法的设计与仿真
下一篇:钠碱法烟气脱硫废水回收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