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 第16-28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3 城市规划学科对于地价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3.4 借鉴与启示 | 第27-28页 |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28-29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28-29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1.4.3 有关假设 | 第2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2-4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2-34页 |
2.1.1 地价的内涵 | 第32-33页 |
2.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 第33页 |
2.1.3 地价空间结构的内涵 | 第33-3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2.2.1 地价理论 | 第34-35页 |
2.2.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35-38页 |
2.3 城市空间结构与地价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38-40页 |
2.3.1 城市空间结构对地价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 地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9页 |
2.3.3 城市地价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识别 | 第41-60页 |
3.1 沈阳市基本空间形态 | 第41-44页 |
3.1.1 沈阳市总体空间形态 | 第41-42页 |
3.1.2 沈阳市中心城区总体空间布局 | 第42-43页 |
3.1.3 沈阳市行政区划及职能 | 第43-44页 |
3.2 沈阳市空间结构特点 | 第44-49页 |
3.2.1 圈层结构的形成 | 第44-46页 |
3.2.2 人口和就业布局特征 | 第46-48页 |
3.2.3 用地布局特征 | 第48-49页 |
3.2.4 道路网系统特征 | 第49页 |
3.3 沈阳市用地结构识别 | 第49-52页 |
3.3.1 居住用地识别 | 第50-51页 |
3.3.2 商业用地识别 | 第51-52页 |
3.3.3 工业用地识别 | 第52页 |
3.4 局部空间特征 | 第52-56页 |
3.4.1 公共中心节点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3.4.2 交通枢纽节点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3.5 空间结构其他特征 | 第56-59页 |
3.5.1 产业布局特征 | 第56-57页 |
3.5.2 交通流量及出行特征 | 第57-58页 |
3.5.3 全运会影响 | 第58-59页 |
3.5.4 景观绿地特征 | 第59页 |
3.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沈阳市地价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 第60-86页 |
4.1 沈阳市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出让市场概况 | 第60-66页 |
4.1.1 沈阳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60-62页 |
4.1.2 沈阳市土地交易市场现状 | 第62-65页 |
4.1.3 政策环境 | 第65-66页 |
4.2 沈阳市基准地价空间分布分析 | 第66-72页 |
4.2.1 研究数据及设定条件 | 第66-68页 |
4.2.2 分用途基准地价空间结构分析 | 第68-71页 |
4.2.3 分用途的基准地价空间结构比较 | 第71-72页 |
4.3 沈阳市土地交易价格空间分布分析 | 第72-82页 |
4.3.1 研究数据及过程 | 第72-73页 |
4.3.2 分用途交易地价空间分布结构分析 | 第73-81页 |
4.3.3 分用途的交易地价空间分布结构比较 | 第81-82页 |
4.4 地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显化作用 | 第82-85页 |
4.4.1 直接的显化作用 | 第82-84页 |
4.4.2 间接的显化作用 | 第84-85页 |
4.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基于地价耦合的沈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空间结构辨析 | 第86-99页 |
5.1 基于总体地价耦合的城市空间结构辨析 | 第86-89页 |
5.1.1 形态耦合、局部变异 | 第86-87页 |
5.1.2 功能区内片区耦合 | 第87页 |
5.1.3 交通方位指向影响耦合度 | 第87-88页 |
5.1.4 异常情况 | 第88-89页 |
5.2 基于住宅地价耦合的城市空间结构辨析 | 第89-92页 |
5.2.1 趋势相同、形态耦合 | 第89-90页 |
5.2.2 中心区错位 | 第90-91页 |
5.2.3 路网结构耦合度低 | 第91-92页 |
5.3 基于商业地价耦合的现状城市空间结构辨析 | 第92-94页 |
5.3.1 形态耦合、结构非直接耦合 | 第92-93页 |
5.3.2 中心耦合、片区异常 | 第93-94页 |
5.3.3 商圈结构耦合度低 | 第94页 |
5.4 基于工业地价耦合的城市空间结构辨析 | 第94-97页 |
5.4.1 形态耦合、差值明显 | 第94-95页 |
5.4.2 道路等级、方位耦合度不同 | 第95页 |
5.4.3 产业类型耦合 | 第95-96页 |
5.4.4 公路交叉口耦合 | 第96-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基于地价耦合的沈阳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优化研究 | 第99-118页 |
6.1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现状的改进 | 第99-103页 |
6.1.1 集约利用土地 | 第99页 |
6.1.2 功能布局调整 | 第99-100页 |
6.1.3 用地结构调整 | 第100-101页 |
6.1.4 产业布局协调 | 第101页 |
6.1.5 公共中心布局和层次调整 | 第101页 |
6.1.6 交通系统完善 | 第101-103页 |
6.1.7 加强副城建设 | 第103页 |
6.2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基于现状地价水平存在的问题 | 第103-108页 |
6.2.1 “金廊”“银带”对地价带动作用体现不足 | 第103-105页 |
6.2.2 用地结构存在问题 | 第105-107页 |
6.2.3 公共中心布局和等级结构问题 | 第107页 |
6.2.4 道路系统规划存在问题 | 第107-108页 |
6.2.5 城市土地价格评估工作滞后于城市规划 | 第108页 |
6.3 基于地价耦合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优化研究 | 第108-116页 |
6.3.1 南进、西补、北优的发展方向引导 | 第108-109页 |
6.3.2 与片区配合的梯级多中心发展模式 | 第109-112页 |
6.3.3 南部指向的复合交通改善 | 第112-114页 |
6.3.4 主次及功能明确的副城建设引导 | 第114-116页 |
6.3.5 基准地价控制和政策鼓励 | 第116页 |
6.4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7.3.1 研究的不足 | 第120页 |
7.3.2 课题的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